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山西答卷

发布时间:2021-05-27 来源: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2021年这个春天,注定会在三晋儿女奋进史册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段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光辉岁月。3700万山西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栉风沐雨,发愤图强,彰显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改变了数百万人民的生活!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决战贫困的攻坚之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横下一条心,兑现军令状,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和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三晋大地处处激荡着决战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这是一条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彻底改变贫穷面貌的奋斗之路。全省人民上下同欲,克难攻坚,啃下脱贫硬骨头,脱贫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责任和担当、汗水和生命共同书写了脱贫攻坚山西答卷,绘就了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个时代的跨越!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这是攻坚克难的8年,这是改天换地的8年,也是我省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8年——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7.2万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大跨越提升,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整体解决。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这块黄土地,牵挂着山西人民,三年两次视察山西,掌舵领航、把脉定向。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省上下苦干实干,善作善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

  坚决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五月,吕梁山上绿意浓。

  岢岚县赵家洼村,一个早已在当地民政部门销号的村庄。

  5月8日,在县城广惠园移民搬迁小区,记者见到了今年74岁的原赵家洼村村民刘福有,一进屋,就迎面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两口在他家老屋的合影。提到现在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过上了梦也梦不到的好日子。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赵家洼村,坐在农家的土炕沿,聊家常、算细账;走进农田,蹲到玉米地边,揭开间作红芸豆薄膜了解旱情。同中央有关部门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议脱贫大计。

  时隔三年,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块土地。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他叮嘱当地干部,要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在易地扶贫搬迁村——西坪镇坊城新村,看到村民们住上了新房,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5月12日,雁门关外,春光明媚。在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家整洁的小院里,他向记者回忆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他家的一幕幕场景,说着他家现在的生活,幸福的表情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让许多人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动员令。

  一诺千钧,闻令而行。

  山西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省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全省117个县(市、区)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这些地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贫困像一座高山阻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摆脱贫困,不仅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底线任务。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横下一条心,兑现军令状。

  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省市县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坚决落实“省负总责”要求,建立完善的责任、政策、工作、投入、帮扶、社会动员、监督和考核等制度体系。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奖优罚劣。省委书记、省长带头,双签责任书,联系贫困县、帮扶贫困村、遍访贫困对象。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年度约谈、常态化约谈,奖优罚劣。省委组建督导组,明责赋权,跟踪督导。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全覆盖,以重点县、难点问题挂牌督战,对重点工作专项督查。

  构建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八大工程重点布局,二十项行动专项推进,六大政策机制保障,构建打赢脱贫攻坚战四个“三位一体”组织体系;五大项目联动,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六环联动,整村搬迁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技能就业打造劳动力品牌,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财政金融倾斜、土地政策倾斜、帮扶力量倾斜,集中力量攻坚艰中之艰、难中之难;“一县一策”超常举措从政策创新、机制体制、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向深度贫困县倾斜;坚持现行标准不动摇,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省委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硬抽人、抽硬人”,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集结精锐力量,集中奔赴战场。

  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和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联动帮扶机制实现了贫困村干部驻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包村领导带领工作队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户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

  省级组建10个专项扶贫领导组。组织开展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帮扶。“百千百工程”“助学助困工程”“三晋巾帼脱贫行动”同向发力,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攻坚。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承诺了就要兑现。”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总攻号令。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省委、省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28条政策、19个文件,稳岗拓岗,复工复产。对剩余2.16万贫困人口,“一户一案”“一户一策”,一手抓问题整改,一手抓挂牌督战。

  尽锐出战,砥砺前行。

  把精准方略贯穿脱贫全过程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在蒲县克城镇马武村脱贫户王虎林家中的墙上,现在依然挂着“帮扶政策牌、明白卡”。上面清楚地写着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主要致贫原因,还有退出标准、帮扶政策,帮扶责任人、县级包联领导、乡镇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等人的单位名称、联系电话一应俱全,上面还填写着他家每年享受的各种政策和补助等情况。

  说起当时村里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过程,驻村第一书记郭伟记忆犹新:“为了做到精准识别,我们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做到政策人人知晓。严格程序,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几上几下,村民心服口服。”

  扶持谁?把最贫困的人找出来。我省严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政策程序,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实施动态管理常态化,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实现贫困识别从基本精准、比较精准到更加精准。

  谁来扶?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5年中,全省累计派出驻村工作队3.28万支、9.6万人次,第一书记1.96万人次,他们奔波在三晋大地的角角落落。

  怎么扶?建立资金工程项目库,确保抓手精准;建立帮扶政策措施库,确保施策精准;建立专家库,集聚专业人才,确保保障精准。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原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解释,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带动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领做;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性兜底政策,保障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

  如何退?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精准制定考核办法,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第三方评估、市际交叉检查,把“精细严实”落在实处。出台贫困县退出办法,明确贫困退出标准,严把退出程序的规范性、标准的准确性、结果的真实性。对社会公示后反馈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精准方略一贯到底,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按照中央部署,把“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任务分解,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迅速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

  现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全村种植黄花4200亩,人均2.9亩,年人均收入11600元。农民从过去的“不想种”到现在的“争着种”,云州区黄花产业也呈现出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好势头,可以说是一业兴、百业旺、村村喜见新气象。

  《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重新布局全省产业版图。“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脱贫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落实“特”“优”战略,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覆盖全部贫困村。现在58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五有”机制也成功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通过“公司+”“合作社+”“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托管经营”等形式,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多样化,带动特色农产品升级换代,经营主体带贫益贫效果日益凸显。

  如今,云州的黄花、中阳的木耳、平顺的药草、隰县的梨果、阳曲的小米等特色产业让脱贫户稳定增收。

  扶贫就要扶到根上。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推动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大同市举办。

  “我参加了县里的免费技能培训,取得中式烹调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办了一个流动餐饮队,为本村和邻村乡亲们的红白事提供服务,年收入5万不成问题。”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让沁水县龙港镇青龙村村民曹永忠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技能培训,扶“志”又扶“智”。

  扶真贫,真扶贫,才能真脱贫。实践证明,精准方略,是脱贫攻坚制胜之策。

  走出一条山西特色减贫之路

  初夏,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黄岭梁上,原先裸露的黄土已经被绿色的沙棘林覆盖,翠绿的植株鲜嫩挺拔。

  会里村71岁的脱贫户贾引明头戴草帽,正在林中弯腰拔草。老贾乐呵呵地说:“托政策的福,以前的黄土坡现在‘长出了钱’,还有好风景。”

  贫困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省委省政府立志要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和脱贫两场战役。

  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造林扶贫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群众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护林挣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得租金,林业产业成为脱贫利器。

  5月的吕梁山郁郁葱葱、山花烂漫。石楼县和合乡和合村的脱贫户白月林高兴地说:“我家现在靠养蜂脱了贫,生态扶贫政策让老百姓真正受了益。”

  石楼县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的造林模式,组建造林合作社137个,吸纳贫困户9800余人参与,发展特色林业产业13万余亩,还利用刺槐林、红枣林发展养蜂户240余户,人均年增收9657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扶贫绿了荒山,富了农民。5年,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1300万亩,52.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1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2017年9月,全国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市召开;2018年11月,国家3部委联合发文,我省造林扶贫合作社模式在全国推广。

  “以前俺住在山沟里,吃的是老咸菜和山药蛋,村里也是脏乱差。”广灵县板塔寺移民新村的韦连旺提起生活的变化眉开眼笑,“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有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和干净卫生的厕所,这是我盖上十八床被子都梦不到的。”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这些深度贫困村的真实写照。把这些贫困群众从山沟沟里搬出来,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攻克的堡垒。

  省委省政府勇于担当、务实笃行,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良方,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以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产业就业保障、生态修复整治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的举措,实施整村搬迁,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农村安置区,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完善龙头企业带贫益贫机制,让搬迁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阳高县与大同凡谷归真公司携手,在古城镇道贤村安置区配套建设大型日光温室产业园区,19个村的959户贫困户每户分到1个大棚,搬迁户在园区从事种植、摘果等工作,既挣租金,又挣薪金。59岁的脱贫户昝晓果高兴地说:“大棚内一年四季都有活,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城镇安置区,加大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发展扶贫车间,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确保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兴县拿出县城最好的地块建设柳叶沟安置区,与县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脱贫户张翠花高兴地说:“我在龙圣隆制衣扶贫车间上班,就在家门口,太好了。”

  “十三五”期间,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完成整村搬迁,建成1122个集中安置区,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全部搬迁。

  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

  初夏时节,临县林家坪镇林家坪村满山遍野的蓝色光伏板,在太阳下蔚为壮观。村党支部书记林渊渊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建起500千瓦光伏电站后,不但120多户脱贫户受益,而且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87万元的收入。”

  “太阳出来就赚钱,光伏给我好光景。”这是我省脱贫群众对光伏扶贫电站的赞誉。5年来,我省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79座,集中光伏扶贫电站53座,总装机294.4万千瓦,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二。

  作为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我省把光伏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专项行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试点到遍地开花,光伏扶贫电站已成为脱贫村培育发展集体经济、保障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农村产业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临县发改局组织干部职工来到帮扶村安家庄乡后山村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活动现场摆满了土豆、红薯、大葱、南瓜等农产品。驻村干部冯清照介绍说,这几年他们经常组织这种活动,“以购代捐”“以买代帮”“代买代销”等多种方式采购村民的农产品,让大家的收成变收入。

  消费扶贫“五进九销”举措营造了良好氛围。我省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消费扶贫政策,3年来,认定扶贫产品2294个,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8亿元,带动24.22万贫困人口增收。

  山西,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山西方案”。

  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深度贫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必须攻克的堡垒。

  “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攻坚深度贫困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

  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策。

  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破解难题,用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攻克深度贫困。

  2018年5月,我省《“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出台,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10条共享政策、每县1条量身定制的专享政策,内容涵盖汾河生态治理、开发区设立、产业发展、人才支持、教育支持、企县合作等方面,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攻坚拔寨的合围战、歼灭战。

  5月的大宁,山川丘陵郁郁葱葱。

  记者在太德乡茹古村见到了脱贫户张润生,他高兴地说:“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回村干活,地也种了,家也管了,钱还赚得多。”张润生加入了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去年的劳务和分红领到2.2万元。

  大宁是我省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大宁县先行先试,实施购买式造林,探索出了一条增收又增绿的新途径。也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产业扶贫项目。

  按照“一县一策”政策,大宁县把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了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全县84个村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多种经营,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收入。

  原县委书记王金龙介绍:“我们从2018年开始把交通、水利、整村提升等工程承办权也全部交给群众,工程的劳务群众赚,工程的利润村集体留,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家门口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紧紧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集中发力。

  咬定青山,攻坚克难。

  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从“无水喝”到“有水喝”,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交口乡乐成村村民王虎回忆说,以前早晨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到4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拉水,现在好了,家里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早起拉水了。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造工程1.8万处,累计巩固提升1265.1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条件,解决了181.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卫生水。

  健康扶贫让群众看病更有底气。

  在岢岚县岚漪镇石家会村村民崔国宝家,记者看到了他的住院账单,上面记录着他患膀胱癌在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治疗费用:总费用7275.38元,基本医保报销5094.08元,民政医疗救助700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927.6元,自己支付553.7元。“因为有了好政策,我才能安心看病。”崔国宝感激地说。

  我省探索形成“双组长”引领、“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贫“山西经验”,受到国家卫健委两次通报表扬。

  教育扶贫为更多的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我省全面实现各阶段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和贫困生资助“三个全覆盖”。2016年至2019年发放贷款95亿余元,受益大学生近150万人次。

  “特岗计划”“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等一系列举措,为贫困地区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进入平顺县阳高乡南河沟,被众多驴友打卡的东坪村出现在眼前,依山而起的小村庄,层层叠叠几十户人家。拾阶而上,一座座农家庭院、一间间窑洞小屋掩映在绿荫中。

  “我把家里的三间空房子改造了一下,办一个农家乐,顺便销售自家的花椒、核桃、小米、柿子,收入比打工强多了。”脱贫户魏小云很兴奋。眼下,东坪村带动周边30多户脱贫户发展农家乐,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2018年,我省全面启动“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三大旅游公路建设,打造景观路、旅游路、致富路。目前建成3469公里,不断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房子不再裂缝,雨季也不担心漏水了……对于石楼县龙交乡甘河村脱贫户辛五平一家来说,2019年,危房改造工程政策让他家破旧的土窑洞变成了安全舒适的砖窑洞,圆了全家多年的梦。

  5年来,我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7万户,全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得到全部改造,1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社会保障政策兜底。

  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今年1月5日,我省第一笔城乡居民补充养老金在晋城市沁水县发放,25148名65周岁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享受待遇。

  农村低保专项扶贫行动、特殊群体关爱行动,落细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

  “两不愁三保障”稳稳托起了脱贫群众的小康梦。

  凝聚力量促攻坚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一支最能打仗的队伍。

  他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贫困群众同风雨、共奋进。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精神,生动诠释了扶贫干部的倾情付出和为民情怀。

  郭子涵,女承父志,使命接力。主动接过父亲未竟的扶贫事业,出任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上任以来,村里外出的道路修缮了,村内的街道硬化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运营了,连翘茶加工扶贫车间开工了,还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民宿……“让我的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是她坚定的信念。

  宋俊杰,省委办公厅二级调研员。6年来,扶贫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一直坚守攻坚一线。从沁县到临县,从第一书记“升”为帮扶工作队队长。“宋队长,你一个省城的处级干部,一直在穷山沟里帮我们,我们打心眼里喜欢你。”老百姓的这句话让宋俊杰最暖心。2021年,他选择继续驻村帮扶。

  尤变清,巾帼不让须眉。驻村帮扶6年,一心扑在脱贫工作中,无暇照顾9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和上学的儿子;她自掏腰包6000多元,给村里每一个贫困户都送去一床棉被;积劳成疾,病倒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做完手术一个月后就返回村里。

  俞贺楠,人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9月,主动请缨来到天镇县赵家沟乡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带着病重父母驻村帮扶。3年来,他在党建引领、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年来,从吕梁山下到雁门关外,从黄河岸边到太行深处,在山庄窝铺、农家院落,驻村工作队员们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脱贫群众的幸福。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有一大批像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刘桂珍式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坚守,他们扑下身子、倾力奉献,他们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带领群众找门路图发展。正如她在“山西最美村干部”颁奖仪式的获奖感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村里行医、教课、做书记,各种大事小事,说累也累,但是看到村里的发展和大家生活的变化,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人心齐,泰山移。

  广泛动员,共同行动。构建社会扶贫体系,创新社会帮扶方式。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政府扶贫开发政策,认真履行央企扶贫责任。从2015年试点光伏扶贫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保障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和集中电站接入国家电网投运,惠及6578个脱贫村。

  山西振东集团坚持“与民同富、与家同兴、与国同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在平顺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从流转到预付,再从订单到反承包,打开了百姓脱贫致富的“魔法盒子”,也带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平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2.76万亩,直接带动3.5万人脱贫,人均增收4000余元。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减贫事业中,我省积极探索,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方聚力,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14家省属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个、带动1105个脱贫村,2516家民营企业投资39.4亿元、实施项目10095个、帮扶6222个村。

  更有无数的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投身脱贫攻坚伟业,在三晋大地上唱响了一曲雄浑壮阔的社会扶贫“大合唱”。

  新生活新奋斗新起点

  今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告,对2020年落实重大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在脱贫工作成效考核中山西位列其中。

  5月的太行山,树木成荫,花香四溢。在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康养旅游项目工地,工人们加紧收尾施工。

  松庙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发展起了康养旅游业。经营农家乐的脱贫户杨华英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旅游配套设施越来越全,环境也更好了,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人可多了,我觉得好日子还在后头。”

  2019年,我省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4月,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基石,增强龙头企业的带贫益贫能力,不断完善减贫保险机制。我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推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王建福是榆社县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天走东家串西家,正忙着和当地农户签订新一年的谷子收购协议。他介绍,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既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又保证了合作社优质原料供应。收购价格采取保底合同价和市场价相结合的原则,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以收购价高于市场保护价0.4元/公斤进行收购,确保了农民收益稳定。

  发力朝阳产业,打造富民新业态。

  灵丘县下车河村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采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村庄改造”模式,成立了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实施有机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农业转型发展项目。

  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是集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种养基地、特色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名村,走出了‘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

  5月15日一大早,在石楼县龙山水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醉美人”服装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40余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分料、剪裁、缝纫,赶制一批鞋帮订单。

  石楼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配套中,注重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醉美人”服装有限公司于2020年10月份进驻石楼县,车间工人全部为搬迁安置区群众。他们不但住上了楼房,还学到了技术、有了收入。在这里,他们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从靠天吃饭到8小时上班族的人生蜕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十四五”,“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今年3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同时,出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定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将全省117个县(市、区)划分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整体推进、重点帮扶“三大类”,明确任务,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成效考核,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设立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时跟踪监测、及时排查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科学制定防范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提升城乡融合内涵和在品质上做文章,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先行示范、率先突破,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范,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样板,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阳光雨露。

  本报记者康梅芗 李全宏


原文链接:http://zrzyt.shanxi.gov.cn/xw/chnl399/202105/t20210525_252328.s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