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用脱贫攻坚“密码”接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8-07 来源: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作者:佚名

  用脱贫攻坚“密码”接力乡村振兴

  2021-08-04 i自然全媒体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回望脱贫攻坚来路,我们从政策、人才、产业等各方面都总结形成了宝贵的经验。面对乡村振兴征途,自然资源部门又该如何用好这些经验?中国自然资源报推出特别策划,邀请该报评论员共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政 策

  为衔接振兴提供更优政策供给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再次强调,“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脱贫豪情犹在,乡村振兴使命接续。扶贫攻坚的可贵经验,将成为继续带领农村群众走上振兴之路的重要基础,而精准有效的政策供给便是关键之一。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把握减贫规律,立足贫困地区特殊的资源环境禀赋,拿出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体系。也正是自然资源政策精准扶贫,有力支撑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等重大工程。

  可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当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资源政策保障基础,但实现两者有效衔接还需要持续分类优化政策供给。毕竟,脱贫仅仅是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问题,而振兴则要同时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相比之下,乡村振兴对自然资源政策供给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巩固脱贫成果是走向振兴的第一步。此时,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自然资源扶贫政策体系,不仅不能见好就收,还应“稳”中有“升”,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从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先后经过三次拓展,架起城乡统筹、以城哺乡的桥梁,同步解决了“地从哪来,钱从哪出”的难题。自然资源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坚持规划引领,改革用地计划管理,优化用地审批,开设特殊通道实行特事特办等方式,每年为全国832个贫困县分别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精准保障脱贫攻坚项目依法依规及时落地。在此基础上,指导地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推进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发证,依法有效维护了脱贫群众权益。

  与此同时,地质调查精准扶贫更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打井找水、特色农业、防灾减灾、地质旅游和绿色矿业为主的地质科技创新提供特色扶贫政策,解决了一批贫困地区民生保障的突出问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落地,为信息化管理、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脱贫决策提供快速、精确、有效的数据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动脱贫致富与绿色发展相促进。海湾、海滩、海砂、海岸、海岛等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工程与水产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开拓了脱贫新路径。

  从“扶起来”到“富起来”,今后如何进一步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提升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直接关乎是否能把扶贫成效巩固住拓展好,是否能稳步走上乡村振兴路。

  然而,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言,仅仅是现有自然资源政策供给还远远不够。脱贫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还需要“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持续发力,“三农”发展尤其三产融合仍需要更多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也需要更多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工程,如何从脱贫致富走上现代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更需要从长计议。而这一切,都需要长远谋划更为精准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拿出经得起群众评判、经得住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自然资源政策保障体系。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欲上层楼尤难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5年的过渡期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政策供给的深度调整期。不难想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于自然资源保障而言,唯有不断优化政策供给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方能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赋能乡村振兴“新速度”。(毛志红)

  产 业

  找准“两统一”与产业振兴的契合点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自然资源部门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参与者,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自然资源部门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找准“两统一”职责与振兴乡村产业的有机契合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找准契合点,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山”理念与“两统一”职责的内在逻辑。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党章。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照“两山”理念的核心论断与“两统一”职责的内在要求,不难发现,中央对自然资源部门机构、职能的重构,其底层逻辑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一方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必须通过“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加以保障;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必须通过“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加以实现。

  自然资源部门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主力军”,只有深刻理解“两山”理念与“两统一”职责的内在逻辑,才能将“两山”理念自觉贯穿“两统一”实践,在履行“两统一”职责中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基于此,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在践行“两山”理念和履行“两统一”职责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优质生态产品,积极探索“两山”转换路径,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守住了生态底色,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生态产业支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是践行“两山”理念和“两统一”职责的有机统一。推动乡村振兴,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还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优化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下功夫。比如,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等等。

  产业兴方能乡村兴。找准“两统一”与振兴乡村产业的有机契合点,不断优化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链,当好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仍需久久为功。(吴强华)

  人 才

  继续发挥帮扶干部的智与力

  乡村要振兴,干部一线倾。近段时间以来,新老驻村帮扶干部交接的场景,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饱满的热情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回望脱贫攻坚的奋斗路,全国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扎根农村一线,抓项目强产业,扶贫又扶志,在推动政策落地、建强基层党组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获了群众摆脱贫困、地方经济发展、干部淬炼成长的多赢。这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之一。走好乡村振兴路,还需要把选派驻村帮扶干部的好经验延续下去。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基础条件、发展状况迥然不同,没有一个模式可以完全复制。派驻干部与帮扶村是否“匹配”“合拍”,关系到帮扶成色。因此,首先得“选对人”。

  拿笔者曾经采访过的某个昔日国家级贫困村来说,首任“第一书记”的“挑选”就颇为到位:既识大局大势,又沉得下身子。当时村里没有产业,没有通公路,满目的土坯房、烂泥渠。好在,“第一书记”是个既会讲方言,又熟知规划、政策的好手,很快便打开局面,规划好了村发展蓝图,为这个国家级贫困村日后成为脱贫致富明星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群雁高飞头雁领。当下,“两不愁三保障”生活基本需求解决了,防止返贫、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了乡亲们的期盼。这对帮扶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考虑帮扶干部的综合能力和农村实际情况,按需择优派人,确保选派的干部能够胜任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发挥出行业帮扶的最大价值。

  “选对人”,还得“用好人”。让帮扶干部放开手脚全心干,离不开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充分借鉴脱贫攻坚对帮扶干部的管理经验,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考勤管理和绩效评估,全面规范帮扶工作,树立“实干为先、奋斗为荣”的风向标。另一方面,要加大激励力度。帮扶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心血和汗水洒在田间地头,十分不易。对成效突出的帮扶干部要激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们创造宽松的、敢闯敢试的工作环境,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做到既严管又厚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个别“小插曲”,当引以为鉴。比如,要尽可能减少检查频次,防止报文报表过度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帮扶干部减负增效、集中精力抓重点创造条件。再比如,少一些机械的要求和冰冷监督。类似“GPS”定位、定时刷脸打卡的规定,只会绑住帮扶干部的手脚,还是莫出现为好。

  广阔的农村,是锤炼本领、展现风采的大舞台。扶贫干部圆满完成了使命,收获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乡村振兴也将为振兴干部提供同样的舞台。前方虽遍地鲜花,却也充满挑战。怎样让乡村拔完穷根扎实富根?如何让老乡既鼓起“钱袋子”又充实“脑瓜子”?如何描绘并让乡村现代化蓝图成真?面对这些挑战,帮扶干部既要强化全局观、系统观,吃透方针政策,用好行业优势,也要提升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锻造“宽肩膀”,锤炼“真本领”,做好强村富民的指导员、协调员和服务员。如此,才能接住接好脱贫攻坚“接力棒”,扛好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旗。(陈舒)

  生 态

  以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前不久,笔者赴重庆石柱县采访,当地的“森林人家”让人印象深刻。一幢幢小楼依山傍水,供村民居住也供旅游食宿。这一由财政补贴、在原有宅基地上建起来的生态扶贫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实现了居住和旅游食宿双功能,让贫困户“足不出院”就有“送上门的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大地上,像石柱这样鲜活的生态扶贫案例不胜枚举。在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与深度贫困地区往往高度耦合,这些地区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自然资源部门立足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发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其中,有很多好思路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仔细琢磨,为下一程的乡村振兴积攒更多能量。

  首先,生态振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到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再到浙江余姚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江苏徐州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在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时都体现了“因地制宜”。与此同时,还要“因时制宜”。从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不会千篇一律,而同一条路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制定政策、细化措施,得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因素考虑在内,切不可一竿子插到底。比如,石柱县中益乡2018年已经脱贫摘帽,但大到产业规划,小到菜单定价,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没有断,且一直在推陈出新。这对于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接续工作也同样适用。

  其次,生态振兴要注重“整体”与“合力”。这不只是针对资金使用、政策“打包”,更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以福建南平的生态银行为例,2018年以来,南平市把森林、水、矿土等碎片化、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转化,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整合、优化、转化”,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是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改革发展等诸多部门打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部门联合作战,对于乡村振兴同样重要。

  再其次,让生态补偿走向多元化、市场化。从实践来看,生态补偿的确为生态扶贫提供了解题思路。比如,各地大力推动的现金直补、生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这种补偿,有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局限也比较明显:补偿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短期可增加收入但长期稳定性不足等等。下一步,有必要推动生态补偿向市场化过渡。比如,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取用权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引导鼓励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让资源市场成为生态价值与生态补偿的有效桥梁。这一问题虽难却是绕不开的发展必修课,还需要在实践中淬炼好做法,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好经验。

  “风一程,雪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以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还得不断探索尝试,做好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的接续文章。(肖颖)


原文链接:http://ghzyj.sh.gov.cn/hyxw/20210805/b5434ccf03504e75b8c30419e801ae3d.html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