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情一天一个样,越看越有信心”——冀中南麦区春管备耕纪行
几天时间里,记者到过冀中南麦区4县(市、区)的十余块麦田,走访了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处农资农机经销点,与十余位种粮农民、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在真切感受到各级农业农村干部和各类生产主体克服困难、投身春管的干劲,更直观地了解地方党委政府落实责任、稳粮抓粮的思路举措之后,回头再看小麦促弱转壮取得的“超预期”进展,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夏粮小麦生产还将面临多个关口,但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对路,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松劲,我们有信心继续“过关斩将”,夺取夏粮小麦丰收。
3月8日,河北辛集市的午后气温接近20摄氏度。辛集镇四街大队的一片麦田里,麦苗已有七八厘米高。
河北融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殷恩惠提着铁锹在田间巡视,“去年这个时候,叶子已经铺开了,现在还是差了一点儿。不过,照去年秋天晚播那种情况,长成这样,很不错了。”
受去年历史罕见的秋汛影响,冬小麦播期拉长、明显推迟,苗情复杂、长势偏弱,全国晚播小麦有1.1亿亩。河北全省3300万亩小麦中,有2500万亩晚播。
殷恩惠经管的480亩小麦播期比常年晚了10天。他说,幸亏去年冬天加上最近气温持续偏高,麦苗长得快,而且没有冻害。他挖出一撮苗给专家看。
国家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栾城试验站站长李俊明说:“已经有4个分蘖,单株5茎,接近一类苗,群体问题不大。”他建议,不要急于浇水,控制旺长,注意防范倒春寒。
从去年小麦秋播开始,各地生产者、管理者、农技工作者之间这样的交流就在田间地头持续着,目的只有一个:克服晚播不利影响,精准施策,促进苗情转化。眼下,随着春季田管的铺开,交流“升温”。
“小麦一返青,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都要压到生产一线去。”按照这一要求,今年2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启动了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行动,组织11个组分赴夏粮小麦主产省,关键农时下沉一线开展指导。
3月7-10日,记者来到冀中南麦区的4个县(市、区),查苗情、访农情。冀中南麦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河北的晚播小麦多集中于此。
苗情转化快
管理到位丰收就有希望
3月8日上午,辛集市马兰农场
一条麦垄将相邻的两片麦田隔开,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辛集市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站长郭进考脚跨麦垄站定:“看这两片麦子,差别明显不明显?”
他右手边,麦行弯弯曲曲,从绿色的浓淡不同就能判断苗不齐,土坷垃随处可见;左手边,一条条麦行形成的绿色直线平行伸向远方,地平土细。比对麦苗,前者播种深浅不一,一般4-5个分蘖;后者播深一致,普遍有6-7个分蘖,根系更多更长。
“咱这苗子,我来看一次就高兴一次。”郭进考说,前一个地块是农民的,后一块是农场试验田。去年秋汛地里黏,晚播近10天,农民心急,作业质量不过关,对苗情的影响就显出来了:相邻地块、品种接近、播期一致,前者是一类二类苗混合,后者齐刷刷的一类苗。这是天气因素之外,操作层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辛集市去年小麦播种面积70.6万亩,晚播的就有50.1万亩。冬前苗情调查显示,三类苗是主体麦田,占71.9%。
冬前虽不乐观,但转化快。辛集市副市长王贺介绍,今年2月17-18日调查,三类苗比例下降到35.6%,一二类苗占比达到64.4%,成为主体麦田。
郭进考分析,这得益于三个因素:秋冬多雨雪,墒情好;入冬偏晚;冬季气温偏高,带绿越冬,利于返青。“主体麦田的穗数可能有一定减少,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防灾减灾。”后期管理要做到“三防”:防倒春寒,今年小麦返青后发育快,如遇倒春寒,影响更大;防根基病害,冬季气温高,部分小麦播得深,易发生病害;防干热风,晚播小麦生育期变短,“晚收两三天,粒重增加一点儿,产量就上来了。”所以,今年的“一喷三防”要提早。
“要因地制宜加强管理,在气候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丰收还是有希望的。”郭进考说。
3月9日上午,石家庄藁城区梅花镇
位于梅花镇的藁城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万亩核心示范方有5万亩,全部种植优质强筋麦“藁优2018”,测土配方施肥,全程绿色防控。
赵金村种粮大户刘召斌的地就在示范方里。去年秋播他很着急,后来看到冬天没上冻,小麦长出两片叶子,就踏实一些。“春节后,一天比一天好,后期只要不出现大的天气变化影响,就放心了。”
藁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站站长任红晓介绍,目前,示范方内一类苗占65%,二类苗占35%。
专家们发现部分小麦出现纹枯病。任红晓说,区里计划3月10—15日进行早春一喷多效作业,3月15—20日进行肥水管理。刘召斌很信服农技站:“按要求好好管理,一亩打1000来斤不成问题。”
距离示范方两三公里外,有一处“土里捂”麦田。国家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研究员何明琦一直关注它:去年11月17日播种;今年2月20日出苗;3月2日,麦苗成垄。
赶到地里时,“主人”胡永伟碰巧在。他看到水库放水了,打算过来浇地。何明琦拦住了他:“即便旱,也得浇‘小水’。漫灌会降低地温,苗就长得更慢了。”
“那什么时候浇?”胡永伟有点急。
“现在不缺墒,等麦苗长到三叶一心或长出新根再浇,差不多一个周。”何明琦讲得尽可能具体。
“能打五六百斤不?”胡永伟试探着问。
“我们试验田里种过‘土里捂’,正常管理,亩产量能到八九百斤。你这里原来种草,最肥的表土都给带走了,地力不够,更要促苗。后期管理跟上,产量能上来。”他把手机号留给胡永伟,有问题随时联系。
记者手记:
天不帮忙,人更得努力。
春节过后,郭进考把全省麦区跑了个遍。从上到下,对今年的小麦生产格外重视,且不说政府开会发文件了,光是省长下地看麦子,他就遇上三回。农民也上心,不管到哪里培训,坐得满满当当,一天到晚都有农民打电话来。
政府抓得实,技术沉到底,农民听招呼,才有了基层农业干部所说的“苗情一天一个样儿,越看越有信心。”
有信心,不能掉以轻心。苗情复杂对分类施策提出更高要求——
措施要细化。“下沉一线”专家提醒,晚播量偏大,后期可能出现群体过大,病虫害、倒伏风险随之增大,三类麦田以“促”为主,一类麦田则要注意“控”。
指导要具体。分辨几类苗是个技术活儿,农民不易掌握。专家提出,县级的农技部门可以尝试按照播期大致分类,对应给出技术措施,简单易行。
前期抓紧抓实做到了,接下来更要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
种地成本涨得厉害
要让实际种粮农民多得利
3月9日下午,石家庄藁城区春季农业生产座谈
“我今天打电话订尿素,说2850元/吨到不了家!”
“2850元那是前一阵儿的价,这几天都2895元啦。”
“春后这一次肥,一亩地得多掏10块钱……”
种粮大户、合作社理事长们坐到一起,七嘴八舌就开始算账了。
涨的不止化肥。藁城区琦未来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学说,合作社流转了3100亩地,去年秋播一开始,投入就上去了。雇人排积水、找拉水车,晚播又费工,七七八八加起来,比前一年增加了30多万元投入,其中人工费占了大头。
藁城区海山家庭农场主杜海山接过话茬:“零工一天140—150元,技术工200—300元,机手一天得300块钱,管三顿饭。”他经营500多亩地,兼卖农资。卖农资现在几乎没利润,“卖贵了,农民也不要你的。”
张立学说,前两年他包地还赔过钱,去年小麦价格好点,加上玉米大豆,一亩地一年能挣200来块钱。这两年,他享受到了1000多亩地的浅埋滴灌补贴,农业农村部门给装了100多亩地的喷灌。他听说,中央下达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就要下来了,估摸能领到六七千块钱。
3月10日上午,赵县农科市场
走进“金正大硝基肥”农资店,120来平方米的店面里只留过道,各类肥料垛得有两米高。
老板石焕锁说,店里化肥常年销量1000来吨。“属今年生意难做,价格涨得太厉害了。”一袋40公斤的尿素,去年100块钱,现在140—150块钱。二铵(50公斤装)从175元/袋涨到190元/袋;钾肥(40公斤装)从130元涨到260元,二月份之后还进不上货。去年10月上旬进了400吨尿素,下旬落价了,一吨降400块,赔了十几万块。过了年,进了500吨,虽然价格涨了,也赚不到钱,就是维持客户。
“农民接受不了这个价,买的少了。”他说,小拖拉机不让进城,加上价格高,化肥销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
说话间,农户田胜足进店买肥料。问了尿素的价格后,他老伴来了一句:“哎哟,妈呀!”
77岁的田胜足是韩村镇泥沟村人,儿女都在外地,老两口种着15亩地。他要了7袋腐殖酸尿素,花了950块钱。他老伴的电动车车筐里放着一兜农药,花了250块钱。“没办法,贵也得用。”
田胜足的老伴说,地如果租出去一亩能有700块钱,但他们没事干,就种着。去年秋收下雨多,玉米质量不好,卖不上价。春节后,淀粉厂给的价格是1.2元/斤,最近涨到1.35元,这也兜不住去年秋收的损失。种地有补贴还行,到时间就打到卡上了。
“你们给呼吁呼吁,国家能不能多补贴点儿。咱也是农民,种过地,化肥这么贵,种地真剩不下几个钱。”石焕锁说。
记者手记:
辛集市的种粮大户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小麦种植常规投入750元,2021年秋季小麦种植投入为896.5元,增加了146.5元。各项费用里,除了浇地电费、农业保险费用没增加,其他费用都在涨。其中,晚播加大了用种量、施肥量,这两项就多出了91.5元。对经营成百上千亩地的大户来说,他们对成本的变化很敏感。
最近,中央财政下达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以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这笔资金如果按照18亿亩耕地摊开,一亩地补贴在12块钱左右。从数额上来看,确实不足以兜住实际增加的农资成本,但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要知道,大户对政策的变化同样敏感。
一位基层农业干部说,如果能有更好的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冀中大平原生产条件好,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空间。
让实际种粮农民有钱赚、多得利,期待有更多“辅之以利”的好政策。
生产托管效果好
要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3月10日上午,赵县光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在赵县“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基地,“下沉一线”的专家们挖出几株麦苗查看,评价:苗很壮,群体可以,播种质量很好。
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说,这片小麦有110亩,去年10月21日,由无人驾驶拖拉机耕整土地、播种施肥,不费人工,6小时完成作业。
除了无人农场,服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农机精准变量施肥上。合作社的配肥车间里有一台两三米高的智能配肥机,姚风娟说,依托国家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运用遥感分析技术形成小麦长势图;根据赵县土肥站测土配方结果和作物产量目标,生成不同区域和地块的变量施肥处方图;在智能配肥车间,根据长势图和处方图对每块土地精准配肥。
合作社为周边10多个村的1.2万亩土地提供小麦玉米耕、种、管、收、储、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还将服务链条延伸到农产品收储加工。建设了一座库容1000万斤的粮库,“能把合作社自产和托管的粮食都装下”。除了与中储粮、正大饲料等常年合作外,合作社还上了石磨生产线,将自产的优质粮食加工后销售。
姚风娟说,2021年合作社土地经营利润300多万元,托管利润300多万元,粮食收储利润600多万元。
3月10日下午,石家庄栾城区东牛村天亮合作社
“无人机飞防已经准备好了,3月15号开始作业。”一进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就带着我们直奔机库。“种地不跟耧,浇水不拿锨,喷药不进田,晒粮不用场,卖粮不用忙。孩子放心打工去,老人种地不用急。”他用一段顺口溜,讲透了托管服务的好处。
合作社以“供销社+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架构,通过“井长”带地入社。就是将浇地水井覆盖的土地连方成片,由片内农户推选出“井长”,负责联络组织,对接合作社。合作社提供农机、农技、农资、农化、农托的全程托管服务。
“农民坐在家,服务费780元,自己种地1158元,每亩节省380元。合作社挣180元,农户纯收益1280元,粮食送到家,农民合作社笑哈哈。”赵军海说,托管的1.3万亩土地涉及周边5个乡镇26个村的3000多个农户。
记者问:“今年农资价格、工价都涨了不少,每亩780元的服务费包得住吗?”
“包不住,按目前的价格算,一亩得937元。但我们跟农户的合同一签管三年,必须按合同办。”赵军海说,有农户怕合作社挣不到钱,不好好管地,“可不敢,得讲信誉,毕竟那么多农户奔着咱来了。”
除了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还提供“订单式”产后服务。“井长”与合作社签订单,按单种植,收获后由合作社烘干卖给订单企业,卖粮款打到农户银行卡。目前,合作社的富硒紫麦产业链已经形成,计划进一步打造农业“加工游”观光区。
记者手记:
“50岁以下的没有,60来岁的算年轻,70岁上下的是主力。”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这样描述农业用工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好路子。这几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专项,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在2020年已超过90万个。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者们说,这几年门槛在提高:服务规模越大,对农机、机手的要求就越高;关键农时资金占用量大,动辄几十万元;服务的链条更长了,由一产向二产甚至三产拓展。服务组织需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也需要政府加大金融、保险、设施用地、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乐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增强,带动更多小农户,在生产上接轨现代农业,在经营中对接大市场,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见效
在推广中加快“配套”
3月9日上午,藁城区农科所
藁城是河北的大豆主产县,也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出“模式”的地方,不但探索出符合本地生产实际的种植模式,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在机械化生产上也有突破。
在藁城区农科所的院子里停放着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打药机、施肥播种机等。打药机的设计引起记者注意:机头的前方伸出4根1米多长的金属杆,每根杆上都装有竖直透明塑料板,以此隔出三个喷药区,两边是大豆除草剂喷施区,中间是玉米除草剂喷施区。工作人员解释,通过物理阻隔,尽可能减少除草剂漂移,完成大豆和玉米的同步除草,降低作业成本。
2017年,藁城开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四川农业大学、石家庄农科院的专家不断优化模式、提升技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总结出了“藁城模式”,已累计示范推广2万多亩。
2022年,省里对藁城下达了3.12万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3月初已经落实1.5万亩。大户和合作社是种植主体。
藁城金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直参与试验示范。负责人韩金魁说,一般年份,玉米亩产能达到550公斤左右,大豆100来公斤,一亩地能多收入300多块钱。加上各级给的补贴,收益还可以。“复合种植确实增加了作业成本,还是得在机具改进上下功夫。”
3月10日上午,赵县天同农机经销店
在一台数控智能精量复合播种机前,石家庄市舜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景堂正演示着:“这台机器是按照大豆玉米4∶2的种植模式设计的,调整株距、切换播种模式,不用下拖拉机,在操作屏上就能完成。‘傻瓜式’操作,比纯机械的精准、方便。”
“舜农”是一家研发经营智能播种机的企业。2017年,藁城开始复合种植试验时,市场上很缺配套的播种机,“舜农”抓住机会。“玉米、大豆单播,一套系统就行。复合播种就要考虑两套系统的集成和兼容,行距参数设置也很复杂,要反复测试。”张景堂说,2018年推出了第一代智能复合播种机,这几年结合种植户提出的问题和生产需求不断改进,现在已是第四代。
“前几年复合种植试验地区对机具的需求量很大。今年复合种植模式全国推广,公司很看好这个市场,已经把复播机作为重点业务。”近期,他们计划去云南等地参加全国复播机鉴定会,争取拿到入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名录的资格。
记者手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被认为是破解耕地资源制约、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乃至相向发展的主要途径。河北藁城这几年的试验示范初步取得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茬大豆的效果。
由于复合种植模式对种植技术、作业水平等要求更高,推广过程中存在主体积极性不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机手经验较少、专用机具保有量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这些势必要在发展中、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去寻求解决。
技术模式、品种筛选讲究因地制宜,但在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妨“抄作业”:藁城区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推广资金,用于示范样板田创建和技术推广,将一些农业项目向示范倾斜。今年计划成立专家指导组,“一对一”结对帮扶指导,对种植村技术指导全覆盖,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确保种一块、成一块。
期待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中,产生更多可供推广的好做法、好模式。
几天时间里,记者到过冀中南麦区4县(市、区)的10余块麦田,走访了3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处农资农机经销点,与10余位种粮农民、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交流。
在真切感受到各级农业干部、各类生产主体克服困难、投身春管的干劲,更直观地了解地方党委政府落实责任、稳粮抓粮的思路举措之后,回头再看小麦促弱转壮取得的“超预期”进展,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夏粮小麦生产还将面临多个关口,但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对路,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松劲,我们有信心继续“过关斩将”,夺取夏粮小麦丰收。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ztzl/ddymdzfhjs/gzbs_29062/202203/t20220318_639281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