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培育水产养殖新潜能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积极稳妥推进渔业发展,持续培育拓展水产养殖新潜能,关键要靠“绿色转型”,焦点在于有效解决空间和效益问题。空间上,要保住基本盘,划定重点养殖水域范围并重点保护,布局一批高标准池塘,创新业态模式,发展设施渔业。效益上,要向管理、生态、产品要效益,顺应消费趋势丰富供给。

  夏日炎炎,小龙虾成网红。中国水产学会等近日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小龙虾产业总产值4222亿元,增长二成以上。小龙虾已跻身第六大淡水养殖品种,仅次于传统五大鱼类。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称,随着水产养殖显著增长,全球渔业产量创历史新高,水产品对保障21世纪粮食安全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

  从全球来看,水产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日益增大。自1961年以来,全球水产品消费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几乎是世界人口增速的两倍。过去两年,水产养殖业增速高于捕捞业,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增长。不过,粮农组织报告也显示,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令人忧虑,2019年可持续捕捞种群的比例下降至64.6%。随着产业不断扩大,需要建设更可持续的全球渔业。

  从中国来看,水产品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是优质动物蛋白的来源。人类对水产品的获取自古以捕捞为主,但过度捕捞不可持续。我国是世界首个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渔业大国。1978年是二分养殖八分捕捞,现在则是八分养殖二分捕捞。很多过去人们印象中的名贵水产,在人工养殖之后,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大农业中,渔业有其特殊性。水产品是我国农产品最早市场化的两大领域之一,也是四大传统出口优势农产品之一。渔业的特点是不与农作物争地,而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饲料是养殖业成本的大头,近年来全球范围饲料短缺,我国饲料价格高企。从饲料转化率来看,相比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用同样饲料可获得最多的蛋白,减少了对饲料粮的争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领跑全球的水产养殖技术,将一片片蓝色区域,变成一个个“蓝色粮仓”。

  然而,渔业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方面是资源约束问题。种粮要有耕地,养鱼要有水面。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沿江、沿湖、城郊的优良养殖水域和滩涂大量被占用,加之部分区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渔业养殖空间压力巨大。目前,不少地区仍依赖扩大水面规模实现产量增长,这意味着空间余地也有限。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问题。我国渔业是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养殖规模大,前后端的饲料、加工、流通业滞后。以淡水鱼为例,其运输以活鱼为主,冷链比例很低。流通成本占销售成本的60%,直接影响效益。加之,产业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这样,饲料价格攀升、加工不适应市场等带来的问题就会传导至养殖环节,供求问题随之产生。

  积极稳妥推进渔业发展,持续培育拓展水产养殖新潜能,关键要靠“绿色转型”,焦点在于有效解决空间和效益问题。

  首先是空间问题。类似种粮要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水产养殖要破解“哪里养鱼”“怎样养鱼”。要保住基本盘,参考耕地保护制度、划定重点养殖水域范围并重点保护,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一批高标准池塘。要创新业态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大水面生态渔业等新业态,摆脱传统水域束缚。要发展设施渔业,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大型智能养殖,提高集约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效益问题。要向管理要效益。培育新型水产养殖主体,创新渔业经营方式,提升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能力。要向生态要效益。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殖渔业,实现以渔净水、水清渔优。要向产品要效益。近年来,传统鱼类和新式水产消费两旺,要顺应消费趋势,形成大众的更大众、小众的更小众局面,使水产供给更加丰富。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207/t20220706_594880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