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种子专业何以成热门

发布时间:2022-08-10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年,多所农业院校的种子专业深受考生欢迎,这与种业振兴成热词密不可分。培养种业人才,要确保人尽其才,让有志于种业者能持续学种务种。加快培养种业人才,既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措施,也要有安心舒心的软环境,应充分激发种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多要素融合。

  近日,随着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一度“小众”的专业热了起来。农业农村部日前公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把这两条新闻联系起来,可以感受到种业振兴的时代脚步。

  据报道,很多有志于农的高考生选择了种子专业。过去,农学专业的不少招生计划要靠调剂才能完成。现在,不少考生主动选择种子专业,被第一志愿录取。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第一年招生,就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纳入其中,当年全校最高分的考生就选择了这一专业。2022年,该校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设立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其中,植物育种与动物育种两个方向,纳入“强基计划”招生。今年,多所农业院校的种子专业深受考生欢迎。

  种子专业成热门与种业振兴成热词密不可分。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一年来,种业振兴行动从种质资源、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方面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果。从种业发展要求来看,不管是解决保基本的粮食供给“够不够”问题,还是保多样保质量的“优不优”问题,尤其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有没有”问题,都得依靠种业人才。而种业教育正是种业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这意味着在种业教育领域要提前布局,培育和储备人才。

  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直接表现是育种技术的竞争,其实很大程度也是种业人才的较量。中央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所谓控风险,既要防控育种原创技术的卡脖子风险,也要防控育种人才的卡脖子风险。前者在于,种业强国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处在育种2.0时代。后者在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种业总部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而我国种企缺乏生物育种和常规育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种业是农业科技皇冠上的明珠。我国种业科研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结构和质量上还有较大不足,一些领域和环节存在人才断层。其实,种业人才队伍也是梯队建设,不同人才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种业振兴,既要有种业战略科学家,也要有种业科技领军人才,还要有大量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种业工程师。我国现代种业起步晚,八成的种业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的种业企业,其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较高,不仅外聘人才发挥作用不够,而且存在自身人才流失。

  近年来,投身种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折射出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种业体系正逐步建立。过去,不少种业人才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植保出身,有的是搞栽培转行,育种大多是课题组式,成果转化不够,市场导向不足。如今,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呈高度分工的专业化趋势,各类育种人才就如螺丝钉一样运转,尤其需要大量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种业工程师。随着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实施,多省份出台种业人才补贴政策,为种业人才向种企流动和集聚提供了条件。

  培养种业人才,要确保人尽其才,让有志于种业者能持续学种务种。一个新品种从选种到试验到推广,大多要十年。而一个种业人才从入门到学会到精通,大概率不止十年。加快培养种业人才,既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措施,也要有安心舒心的软环境,应充分激发种企对人才的吸引力。放眼今后,要建立健全现代种业体系,以企业为主要载体,以高校院所为重要一环,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多要素融合,让种业人才发挥最大效能。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208/t20220810_597153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