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土地 > 正文

湖北日报报道:众志成城 保卫秋粮

发布时间:2022-09-24 来源: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机声隆隆,稻穗飘香。初秋,麻城市铁门岗杨记家庭农场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满心感慨:“这一季收成保住了,不容易!”

  统计显示,自7月7日出梅以来,湖北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高温恶劣气候,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长江、汉江干流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主要控制站水位均处于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最低水平。

  大旱大考,秋粮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考验。

  攻坚克难抗大旱,千方百计保秋粮。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抗旱保秋粮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着力在“防、抗、救”上下功夫,分类精细研判、分区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秋粮保卫仗。

  在田农作物“喊渴”

  140万人次、62万台机械上阵

  时针回拨到8月。正值秋粮生产形成关键期,全省约有800万亩中稻、300万亩夏玉米和100万亩夏大豆受到高温热害威胁。

  旱情发展之快,令人揪心。8月12日,武汉中心气象台再次拉响高温红色和橙色预警信号,全省73个站点最高气温超37℃,19个站点突破40℃。其中,竹山站气温达到44.3℃,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湖北最高气温纪录。全省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415.8万亩。

  危急!危急!

  8月1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力以赴,坚决打好打赢全省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省直部门迅速形成抗旱救灾最大合力——

  农业农村、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每周会商,每日调度,综合研判,科学调度水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先浇保命水,后浇稳产水,再浇增产水;

  针对在田作物,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气象局发布8期农作物高温热害和干旱风险预警,编发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落实农业灾情日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灾情及抗灾进展;

  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粮食生产专家指导组、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515”行动团队组成7个抗旱专家组和4个科技服务组,制定分区域、分作物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确保深水勤灌、以水调温、追肥壮苗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省财政厅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农业和水利抗旱救灾资金15.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人工增雨,兴建抗旱水源工程,添置提运水设备,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肥水调控等多种抗旱减灾措施。

  关键时刻,一滴水就是一粒粮。各地迅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为农作物“解渴”——

  浠水县投入抗旱资金8000多万元,实施工程化抗旱项目12个,组织机动抗旱设备6800余套、抗旱劳力4.57万人,用引江水、拦河水、提库水、放渠水等办法,累计灌溉面积66.4万亩。将购机补贴向农户、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购置水泵、喷灌机械等抗旱设备倾斜。

  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购置62台汽油泵、658台潜水泵、17000多米水管及钢丝管,及时分发到各乡镇,并组织多支农机维修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抗旱保苗做好服务保障。及时采取“一喷多促”,提高农作物抗干旱能力和结实率。

  江陵县成立10个抗灾工作组,下沉技术人员,浇灌农田78.77万亩次,实施水稻“一喷多促”78.3万亩次。对中稻成熟一片、抢收一片,目前已抢收中稻23.65万亩,完成进度的32%。

  截至9月17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共组织人力140.6万人次、抗旱机械62.7万台套,灌溉农田3761万亩,主产区中稻基本实现应灌尽灌,稳住了丰收基本盘。

  2757个抗灾小分队紧急出动

  部省专家为12个中稻产区“会诊”

  8月14日,孝感应城市田店镇,中国农科院科技小分队与省粮食生产专家组为一块受灾田块“把脉开方”。

  “大家现在既要想方设法引水、送水、借水灌溉,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采取‘一喷多促’措施补救。即便受灾,通过补救,每亩也有希望恢复性增产200—300斤。”

  抗灾减损夺丰收,科学施策是关键。

  湖北旱情牵动人心。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8月14日,派出科技小分队赶到湖北,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生产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分赴武汉、黄冈、襄阳、荆门等8个旱情较重市州,指导当地采取灵活运用节水灌溉、调运灌溉装备引水灌溉、集蓄水源等应急性抗旱技术,解决作物发生干旱时保证其正常生理需水而进行的临时性灌溉,弥补灾害损失。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中,中稻占总产的60%以上,事关全年粮食丰收。

  8月下旬,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单位,派出50名水稻专家,再次组建联合抗旱专家组,兵分五路,直奔12个中稻主产区,开展“一县一策”技术指导。对受灾较轻的中稻,专家组提醒加强田间管理、坚持浅水湿润灌溉。

  荆门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水源调运及时,中稻田都灌上了水,但粒重依然较低。专家组实地查看田块后,迅速制定保产方案:加施叶面肥、芸苔素等调节剂,提高水稻抗逆能力,促进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用无人机在水稻灌层顶部喷洒水分,减轻高温对灌浆的影响。该村种粮大户康小平连连感叹:“你们来得真及时!”

  持续高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风险增加。

  省农业农村厅动员1.4万名基层农技人员“一手抓抗旱、一手抓防虫”,及时调查虫情灾情,准确发布预报预警,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对症施药、适期施药,确保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不大面积连片成灾。

  按照“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不减产、非旱区多增产”目标,各地同时加强晚稻生产指导,促进孕穗抽穗,稳产增产。

  据统计,旱情发生以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派出抗灾小分队2757个(次),派出抗灾技术人员6.28万人次,累计实施“一喷多促”2812.9万亩次,防治水稻病虫害7905.2万亩次、玉米病虫622.1万亩次,有效遏制“灾上灾”。

  高标准农田“显神威”

  耐旱品种、智慧农场“展拳脚”

  大旱如大考,考验着农业生产方方面面。

  近年来,我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其列入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之一。省政府专门印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实行项目、资金、招投标、任务、责任“五到县”,全面提升了农田旱涝保收能力。

  全省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今年抗旱保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西河村村支书陈国兵介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通过加强田间道路、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固修复了农沟、农渠,并疏通灌渠,使主渠道与水库连通。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才保证了抗旱期间农田用水无忧。

  一批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也大展拳脚。

  8月31日,在仙桃举行的全省种业创新现场会上,我省最新选育的60余个水稻品种集中亮相。其中,有30个中稻品种的试验产量基本都在650公斤以上,同时兼顾优质、抗病,21个品种米质达到优质标准三级以上,14个品种对稻瘟病等主要病害抗性突出,特别是在今年极端高温影响下,展示品种抗逆性整体表现突出。

  9月16日,武汉市黄陂区传来好消息:武汉华之夏种业公司自主选育的一长粒香稻品种,在当地实收实测,平均亩产干谷617.5公斤,亩收益近2000元。

  这些水稻为何不怕热?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段志红介绍,2003年,湖北也曾遭遇严重高温热害,部分水稻品种结实率较常年降低2至3成。从2004年起,我省水稻品种审定区试,在全国率先增加了品种抗(耐)高温鉴定内容,对抗逆性较差、高温敏感等缺陷品种实行“一票否决”,规避了风险品种进入市场。让优质、抗逆性好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并示范推广,为粮食丰收增添底气。

  罕见旱情下,装备AI灌溉的智慧农场备受关注。

  在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永旺合作社智慧农场,00后农机手陶哲轻点手机,便可精准获知每个地块水位情况,通过AI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全时间段自动化输送地块所需水。

  这里是武汉首个智慧农场产业项目,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农业智能系统数据整合,将稻田分成394个地块并建立“户口”,可随时监测每个田块水位情况以及每棵秧苗的酸碱度、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条件,进行精准补给,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9月17日,合作社2万亩水稻喜获丰收,现场实收亩产达800公斤,不少企业前来参观学习抗灾夺丰收经验。

  根据气象预测,9月到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80到20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到3成。全省气温大部较常年同期偏高0.5—1.5℃,发生伏秋连旱可能性大,后期防灾减灾任务依然艰巨。

  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绷紧“抗大旱、抗久旱”这根弦,强化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措施,及时总结抗旱减损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以更严要求、更实作风、更硬举措,统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同时,要求全省各地未雨绸缪,积极准备做好秋播,确保明年夏粮丰收。

  9月18日,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2000亩油菜示范基地,菜籽已经播下。一场抗灾秋播、科技秋播的战役在荆楚打响!

  农业抗旱数说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累计派出抗灾小分队

  2757个(次)

  派出抗灾技术人员

  6.28万人次

  组织人力

  140.6万人次

  组织抗旱机械

  62.7万台套

  累计完成农作物

  “一喷多促”

  2812.9万亩次

  累计防治水稻病虫害

  7905.2万亩次

  玉米病虫害

  622.1万亩次

  派出50名部省水稻专家组成5个专家组奔赴全省12个中稻主产地市

  约有1.4万名基层农技人员奋战在一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09/t20220923_432023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