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渤海生态保护的形势、挑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9-24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渤海生态保护的形势、挑战与对策建议

  

      渤海连通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东北等重大国家战略要地,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陆海相通,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圈。环渤海沿岸140余条河流注入辽河、黄河、海河三大水系和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海湾,滨海湿地面积广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长期以来,高强度的陆源污染排放和粗放式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使渤海生态系统严重受损。2018年11月30日,《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印发并实施。经过3年多的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渤海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生态退化的症结没有根治,渔业资源“荒漠化”趋势没有改变,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存在短板,渤海生态安全屏障尚未形成。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黄渤海生态保护和修复列为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之一,提出加快推进渤海综合治理,加强河口和海湾整治修复。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对渤海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梳理“十三五”期间渤海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把脉渤海典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症结,提出新形势下渤海生态保护的方向和对策建议,对于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从遏制生态退化趋势向生态质量改善和稳定性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渤海生态保护的现状

      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制度逐步健全

      一是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占比分别是辽宁占45.2%、河北占26.02%、天津占10.2%、山东占40.05%。二是海洋保护地网络基本形成。河北省先后选划并建立了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河北滦南县南堡嘴东省级湿地公园、祥云岛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天津北大港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三是生态保护制度逐渐健全。如河北省、山东省建立了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机制。

      围填海管控政策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

      一是严控新增围填海审批。2018-2020年,未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各地区持续强化围填海生态环境监管,填海造地和自然岸线占用得到全面控制。二是滨海湿地与岸线修复见到实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通过实施堤坝拆除、潮沟疏浚、岸线整治等措施累积修复滨海湿地8891hm2,整治修复岸线132km,使受损滨海盐沼、湿地与侵蚀砂质岸线等得以一定程度的保护恢复,助力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突出,重要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一是根据《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2020年在渤海记录到的水鸟个体总数为629231只,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68.08%,其中,近危级别以上的水鸟数量为242715只,较2018年增长了67%。二是斑海豹数量得到恢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渤海海域斑海豹种群数量达到2000头左右。我国涉斑海豹保护区的水域总面积已超过156万hm2,主要分布在盘锦的辽河口、大连的虎平岛和蚂蚁岛以及山东的庙岛群岛海域。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管护实践多措并举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了渔船双控、捕捞许可证、伏季休渔和转产转业等一系列“组合拳”。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2020年,渤海捕捞产量由105.9万t降至60.2万t,降幅约43.1%;环渤海三省一市国内作业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减少33.9%,总功率减少25.6%。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实施多种政策措施,在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渤海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一是围海养殖体量大,挤占了大量海湾、河口等重要滩涂湿地生态空间,导致滨海湿地面积萎缩、功能受损,引起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育幼场碎片化,黄河口、滦河口、辽河口、莱州湾、渤海湾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据遥感影像解译分析,2010-2020年渤海围海面积增加了40263hm2,填海面积增加了42439hm2。二是受贝类采捕、围网捕鱼、围填海工程等影响,河北唐山曹妃甸龙岛、辽宁兴城觉华岛等海域海草床退化。研究发现,1995-2019年,辽宁兴城觉华岛海域海草床周边围填海、围堰工程面积高达1129.44hm2,造成海草床严重退化。三是栖息地萎缩与食物不足仍是限制野生斑海豹以及重要渔业资源种群恢复的主要威胁因素。野生斑海豹数量的稳定增长仍具有不确定性;上游生态来水不足导致河口低盐区面积萎缩,文昌鱼等生物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四是山东、天津等沿海滩涂互花米草入侵呈加剧趋势,改变了原有潮滩结构和水生生物栖息环境,致使区域内部分浅海鱼虾、贝类繁殖地丧失,候鸟栖息地质量下降。根据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方案》,2020年,东营市沿海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达7157hm2,近10年年均扩增速度达到23%,其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约有5424hm2。

      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存在空缺,滨海湿地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一是渤海已建各级各类保护地63处,占渤海总面积的52.3%,主要位于沿岸区域以及东部和西南部海域,在渤海湾中北部、莱州湾南岸以及渤海中部等区域分布少。重要生态区存在保护空缺,部分重要滨海湿地、珍稀物种栖息地未得到有效保护。以辽河三角洲湿地为例,目前仅建有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营口的大辽河口湿地、锦州小凌河口湿地等约2.5万hm2的湿地尚未纳入保护。

      二是渤海滨海湿地作为重要水鸟栖息地依然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影响了水鸟种群数量恢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关研究表明,渤海共有29块滨海湿地保护优先区,总面积达14455.17km2,其中已受保护的重要栖息地有11块。保护形式主要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部分受保护或未受保护的重要栖息地有18块,面积为9819.83km2。

      三是与南海海域海草床分布海域相比,渤海海域海草床保护严重滞后。目前,渤海海草床主要分布在辽宁兴城觉华岛、河北唐山曹妃甸龙岛和山东黄河口等海域,但尚未建立真正的海草床自然保护地,对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海洋生态修复水平不高,系统性与整体性仍需加强

      一是生态修复项目普遍呈小型化、碎片化分布,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如黄河口、辽河口、锦州湾、复州湾等典型生态系统已经实施了一些生态修复工程,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河口海湾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的问题。在2018-2020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环渤海各省(市)将滨海湿地修复面积及岸线修复长度指标分解至61个项目,平均每48km就有一个生态修复项目,未就区域生态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系统修复,某些项目存在为完成指标而修复的现象。

      二是生态修复问题导向不突出,未能充分体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流域—海域协同治理”的理念,倾向于选择简单、易实施的人工手段,很少选择以水质改善、蓝色碳汇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功能提升为目标的措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设计不足,对解决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贡献不大。比如,因生态补水不足造成河口区域低盐区面积减少,海洋生物索饵场、产卵场和育幼场生境受损,相关区域仅采取植被种植、补沙等简而化之的治理措施,生态修复的有效性不足。

      三是对渤海重要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退化区域识别模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缺少对海湾、河口、流域等自然地理与生态系统特征、资源与生态环境受损机理的深度评估,影响了保护修复措施的精准性和合理性。

      过度捕捞与生境退化叠加作用下,渔业资源“荒漠化”态势仍然严峻

      一是长期以来,捕捞渔船越造越大、网具越带越多、网目越来越小,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导致鱼虾类生物数量急剧减少,海洋食物链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机制严重受损。虽然经过连续多年的休渔限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但渔业资源恢复有限。二是陆源污染物输入与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影响鱼卵孵化和鱼卵仔鱼的生长发育,导致饵料质量下降,引起“三场一通道”功能性退化。据统计,2008-2018年,渤海共发生赤潮91起,累计面积约21579km2,呈现出赤潮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增长、新型藻种和有毒藻种频发的趋势。三是在多种胁迫因子的叠加作用下,渤海渔业资源优势种呈现由营养级高的优质种类向营养级低的种类更替的现象,渔业出现“沿食物网向下捕捞”的发展趋势。目前,渤海除食草性鱼类和小型甲壳类生物的数量有所增长外,顶级捕食鱼类、底层高价值鱼类以及底栖鱼类等生物的数量大幅降低且濒临灭失。

      深化渤海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国家应统筹深入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与美丽海湾建设,以渤海“三湾三口”(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河口、辽河口、滦河口)为重点,以海湾为基本治理单元,聚焦渤海生态退化的根本症结和治理难点,把“典型生境修复”“关键物种保护”“生态功能提升”作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三大攻坚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巩固“十四五”渤海生态保护成果,在重点区域和领域实现新突破,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河口、海湾生境修复,推进典型生态系统扩容增汇

      以辽河口、滦河口、黄河口,以及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等区域为重点,统筹推进河口、海湾生境修复和水污染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推进“全流域污染物减排—河口生境修复—近岸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协同发力。二是通过退养还滩、退围还湿、退堤还海恢复近岸水动力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生态需水解决方案。三是通过河口水系连通、生态补水、微地形改造等恢复芦苇、碱蓬湿地,以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四是推进辽宁锦州大小凌河口湿地,河北唐山乐亭沿岸湿地、滦南湿地、黄骅港滩涂湿地,天津汉沽湿地,山东滨州无棣沾化河口等受损盐沼湿地的修复,加强盐沼、滩涂和河口浅海湿地生物资源保护,增强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和优质海洋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五是开展生态修复成效监测与评估,提升河口、海湾等重要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效果。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网络,拓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一是加强对渤海重要海洋生物物种、重要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和重要海洋生物生境的长期监测监控,建立渤海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生境数据库。

      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地统筹规划与管理,推进对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整合,根据保护目标物种多样性水平、种群数量和分布空间、繁殖期、生境破碎化及连通性等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有效恢复海洋生物迁徙、物种流通的生态廊道。

      三是通过禁止破坏性贝类采捕、移植补种等方式,开展对辽宁兴城觉华岛海域、河北唐山曹妃甸龙岛海域、山东黄河口海域海草床保护修复。四是通过河口生态补水、生境恢复修复、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等多种组合措施恢复近岸海域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的生态功能。五是通过开展栖息地保护修复、专项调查、救助、繁育中心建设等行动,保持斑海豹种群以及黑嘴鸥、大杓鹬、遗鸥等珍稀濒危水鸟物种数量的稳定和增长态势。六是全面实施互花米草现状调查与长期观测,研究构建其种群时空动态预测模型,划定互花米草入侵严重与亟待治理的区域,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全面开展互花米草治理。

      强化海洋生态监管,健全“损害担责、保护有偿”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性质和功能的常态化监测和监控预警。

      二是建立健全海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问题台账,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度,依法追究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将海洋生态保护及修复成效评估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

      三是探索开展天津北大港湿地、河北南大港湿地、辽宁辽河口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等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落实海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保护激励机制,持续压实地方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四是积极探索推动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和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对“失海渔民”转产转业的生态保护补偿和替代生计保障,引导沿海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树立适应性管理的理念,探索渤海全面禁渔的可行路径

      一是充分认识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开展渤海鱼虾类等生物种群动态跟踪监测和生活史调查研究,依此制定长期恢复计划。

      二是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人工养殖水产品对捕捞水产品的替代,保障海产品供给。

      三是大力推广深远海养殖,更多地利用外海海域空间资源、海洋环境容量资源和天然饵料生物资源。四是吸纳长江禁渔期制度的管理经验,开展渤海全面禁渔可行性科学论证,尽快制定渤海禁渔战略规划。

  

  

  

  

                               摘自:《环境保护》2022年第12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7699193209148170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