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工程先行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工程先行

  

      根据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这些工程在京津冀地质调查合作机制建立、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服务交通一体化和冬奥会规划场馆建设、服务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服务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服务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资料结合实际调查,摸清有利不利因素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专家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保障问题,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地区已有的数百份涉及区域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质资料,并基于地质成因演化的动态评价理论,深入分析了京津冀自然资源本底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此外,以反映自然资源本底为特色,提取了对规划有直接影响的地质资源环境要素,首次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六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八个重大地质司题。

      调查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利用的六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包括: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88亿立方米/年,地下淡水质量总体较好,是支撑区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乡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99%以上的耕地无重金属污染,发现富硒耕地284万亩、绿色优质耕地1978万亩,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优质农业;浅层地温能司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可以替代87%的燃煤量,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区面积占8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有建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和海岸地貌等地质遗迹326处,可纳入环首都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施工探采结合井239眼,直接解决了当地3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不容忽视的八大地质环境问题也赫然在目:一是区内分布31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可能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二是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18亿立方米/年,其中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占平原区面积68%,诱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三是区内分布1.15万平方千米的严重地面沉降区,直接影响城市和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四是唐山市规划区存在地面塌陷易发区,影响城市规划建设;五是近十年大规模填海造陆影响海域工程地质稳定性;六是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叠加,增加了沿海产业带重大工程运行安全风险:七是老工业区和城镇区周边等局部地区地下水和耕地受到严重污染;八是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土地,面积达到1287万亩。

      根据这些调研数据和成果,编制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和《关于河北省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建议的评价报告》,及时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和京津冀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使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宏观决策、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及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系统梳理已有地质调查成果,对北京市通州区和廊坊市北三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就国土空间布局、地下空间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地面沉降防控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编制形成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

      从北京城市副中心覆盖并辐射的北京市通州区及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条件看,该区域土地类型多样,质量良好;地热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大,地表水可利用量大,地下水可开采量大,水质总体良好;80%以上的地区适宜或较适宜工程建设。但是区内存在五条活动断裂带,影响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和大型基础设施廊道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地面沉降问题突出,严重地面沉降区面积122.5平方千米,直接影响城市和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

      针对上述条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塑造新型城乡格局,高度关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二是推进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重大线性工程,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预防活动断裂和地面沉降影响;三是治理大气污染,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积极稳妥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加大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与综合开发;四是加大深部地下热水勘查开发力度,有效罄决生活热水和冬季供暖问题;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应急保障水平,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建下水资源,将深层地下水和岩溶地下水作为战略储备资源。这些建议对于北京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服务交通一体化和冬奥场馆建设规划

      为了支持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京张、津保规划建设交通干线和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规划场区综合地质调查,基本查明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和大型活动断裂展布情况,总结分析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湿陷性黄土等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了崇礼冬奥会场区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工程地质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地质调查为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场地选址提供了重要参考。如根据地质地貌调查,划定张家口崇礼赛区场馆建设适宜区位于较为宽阔、地势较为平坦的太子城奥运村至古杨树村山间谷地,较适宜建设区位于太子城北沟、棋盘粱沟、营岔沟及古杨树沟等大型冲沟阶地;北京延庆赛区场馆建设适宜区位于地形较平坦的小海坨山规划赛道南部谷地内,较适宜区位于沟谷两侧大面积分布的基岩山体。

      地质调查还为解决冬奥场馆资源问题提供重要支持。如根据评估计算张家口崇礼赛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5.48×104立方米/年,但据冬奥会比赛用水需求规划(400×l04立方米/年),本地自产水量无法满足需求,需采取调水的方式解决。为了解决应急用水需求,完成2眼探采结合井作为冬奥会应急备用水源,日应急供水能力可达3100立方米,水质良好,可满足每日—万余人应急用水需求。

      再如对冬奥场馆周边地热资源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冬奥会场区周边地热资源丰富。重要的资源包括怀来县后郝窑地热田、怀来县奚家堡地热田、宣化县宣东地热异常区以及暖泉、窝铺地热异常点、赤城县“关外第一泉”和塘子庙地热资源、西大庄科村东南花岗岩破碎带的44℃热水,紧临官厅水库的延庆热田的22眼地热井等,这些资源可供奥运村及奥运场馆冬季取暖和洗浴,为成功举办绿色、低碳奥运提供了优质资源储备。

      服务雄安新区发展,带动特困山区扶贫,推进承德生态文明建设

      以雄安新区为示范区,精准对接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需求,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资源与地面沉降现状等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调查,利用InSar、钻探、物探、化探、分析测试等先进调查技术,获取高精度原始调查数据100余万条,创新编制了《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地质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并实践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理念,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的“雄安模式”,对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缺水情况,在水文地质调查圈定富水地段的基础上,实施探采结合孔239眼,水质满足要求,为集中连片扶贫区34万当地缺水群众提供饮水水源;圈定了30余处可作为村镇小型集中供水的富水地段,支撑地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精准扶贫社会效益显著。此外,为张北县城圈定了3处后备水源地靶区,供水量可达3万立方米/天;查明保定西部山区矿泉水分布及资源状况,为脱贫致富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河北省承德市生态环境地质条件较优越,分布有优质矿泉水和地质遗迹资源,但部分地区存在沙漠化、崩塌及矿山环境问题,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探索建立了浅山区基于地质建造的生态地质调查方法,提出了服务承德市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建议,成果已提交承德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使用,为当地自然资源管理、优质土地利用、防灾减灾提供有效服务,为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支撑。

      本次大规模地质调查与评估工程有三项创新成果:首次提取对京津冀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地质资源环境要素,创新编制京津冀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本底特色,及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成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与及时服务的典型范例;在雄安新区首次提出并实践了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首次创新编制了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并完成了通俗易懂的地学建议报告。

  这些成果取得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和地质队员不分昼夜地查询整理资料,在野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体验着出行的便利时,我们这一代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的人员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京津冀的发展有我们出的一份力。

  

  

  

  

                  摘自:《地球》2022年第5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8062206600579932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