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农业保险守护中国粮仓

发布时间:2023-03-04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于2月13日发布。面对食品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因素,《意见》对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针对主粮、大豆和渔业等具体保险领域提出明确要求。而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性保障工具,在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的大局中,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随着近年来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迅速铺开,农业保险进入高保障阶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渐暖,冬小麦陆续返青。此时依据苗情、墒情,及时灌溉、追肥、除草、灭虫,是小麦能够多成穗、成大穗的关键。为了保障今年“中原粮仓”的小麦顺利生长,中华财险河南分公司对承保区域内的冬小麦连续开展多轮遥感监测,每轮遥感覆盖面积超过700万亩。对于监测出的长势欠佳的地区,公司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灌溉、施肥等工作提供技术服务,一对一指导农户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

  近年来,为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多层次的保险保障需求,河南省持续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县域全覆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1357.8亿斤,新增49亿斤,占全国增量的66.3%。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表示:“通过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能够平抑农户收入波动,使其对未来现金流形成较为稳定的预期,有助于农户的持续经营和扩大再生产。”

  农业保险让投保农户摆脱了“望天收”的担忧与无力,即便遭逢“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也能实现旱涝保收。中再产险总经理张仁江表示:“2022年,在新冠疫情、极端灾害以及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等不利影响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逆势丰收,这其中离不开农业保险提供的坚实保障。”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承保主要农作物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去年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

  “保险覆盖面上,当前保险行业已基本实现主粮险种在主产省份的全覆盖,但由于各地财政状况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同,覆盖质量有所差异。在部分地区,完全成本保险等高保障产品的覆盖面相对较低,物化成本等低保障产品仍居主流,大豆等油料作物高保障产品仍处在试点阶段。”在张仁江看来,部分地区非主粮及其他农产品的保险保障存在缺口,扩大覆盖面潜力巨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这意味着大豆产业的保障水平将大幅提升,每亩保险金额从200元提高到500元至600元。在大豆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价格波动等风险时,能切实平滑生产和经营的双重风险,稳定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大豆产业的稳定。”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华保险去年在内蒙古和黑龙江试点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为2400余户豆农种植的58万亩大豆,提供了超过3亿元的农业风险保障;全年累计为1000余户豆农支付保险赔款1624万元。

  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为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我国大豆油料供给安全,去年以来,各项大豆种植鼓励政策接连落地,多地掀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热潮。“玉米不减产,白捡一茬豆”,对于这种具有独特生产优势的复合种植模式,各地也同步创新开展了配套的复合种植保险试点,目前尚处于摸索状态。

  筑起水产养殖“避风港”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渔业高度重视,并提出“鼓励发展渔业保险”。

  在浙江出产的牡蛎,数象山一带为佳。但要想把饱满肥实、肉质鲜甜的牡蛎从海洋牧场顺利端上百姓餐桌,却不是件容易事儿。它们对水温水质、海水咸度、养殖密度、运输时间等条件极其敏感,容易发生病害或死亡等情况。其中,养殖户最怕的还是风浪,小风浪会挤碎蛎壳,大风浪会直接把浮标网箱从海里甩到岸上。牡蛎养殖所用的浮标、缆绳、网箱等价值不菲,这意味着如果当年受灾严重,不仅会血本无归,还会造成来年复产需要大量启动资金。

  去年9月,台风“梅花”就对象山紫菜、牡蛎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中国太保产险象山支公司迅速投入防灾减损和查勘理赔,为承保的28600亩紫菜和2000亩牡蛎赔付超600万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牡蛎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已列为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险种,牡蛎养殖户投保该保险可享受保费50%的财政补贴,大大减轻农户参保费用压力。当气象站点测到的风速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数值,牡蛎养殖户就可以根据条款约定获得赔偿,相当于为台风季牡蛎养殖撑起了“防风罩”。

  近年来,保险业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开发了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渔船财产保险、水产养殖保险、特定水域政策性渔业保险等险种,有力支持了渔业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保险仍存在发展瓶颈,面临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但水产养殖对保险的市场需求却一直比较旺盛的矛盾局面。

  据介绍,发展面临瓶颈的原因,一方面是海洋牧场养殖成本高、周期长,面临风暴潮等极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远高于内陆,且灾害频发。缺乏防灾减损手段,对灾害的人工干预能力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纯风险损失率高,经营情况波动性大,且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业务发展具有高度政策依赖性,保费缺乏财政补贴,就难以形成规模。此外,涉海承保操作难度大、查勘理赔成本高、出险原因及损失情况鉴定困难,也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

  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国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广大养殖生产者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渔业保险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待准确界定,且目前水产养殖保险尚未被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只是在一些水产养殖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被列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总体业务覆盖面仍很低。

  从经营模式来看,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保险的经营模式有商业保险模式和互助保险模式两类。今年2月份,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成立,由其来代替渔业互保协会承接包括水产养殖保险在内的渔业保险业务,标志着我国渔业保险专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科技驱动风险减量服务

  灾难面前,防胜于赔。如今,保险行业不仅仅扮演着灾后保障者的角色,还在探索做好防控减灾的预警工作。去年10月下旬,中华财险在北京市大兴区的冰雹预警及防范项目正式落地,为一家生态农业公司选取了10亩密植桃地搭建防雹网作为冰雹防范试验,减轻了农户的灾害损失。

  2021年9月份,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和北京市气象局共同开展了“北京市农业保险冰雹灾害风险识别及防控应用”项目,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的专业技术和科技力量,结合北京市近10年的冰雹灾害发生情况,利用先进的雷达探测和地面观测技术,探明北京地区冰雹灾害空间分布精准识别和冰雹灾害时空分布风险评估,从而提供行之有效的冰雹灾害防控技术方案,在高风险承保区域试点开展防雹网技术应用。

  防雹网是选择具有一定抗冲击性、透光性良好、耐风化、无污染、重量轻、易搭建的白色菱形专用网,在灾害季节使用寿命达到5年以上。在本次试点的种植园内,以一重一轻两次冰雹计算,防雹网可将损失降为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项防雹网搭建项目预计可在今年汛期发挥重要作用。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表示,接下来将根据试点情况,通过与农户共建、寻求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防雹网建设成本,扩大重灾区的防雹网覆盖面积,为农险减损增效提供有效手段。

  风险难以避免,损失真实存在,只有做好农业领域风险减量,才能保障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其中,保险机构通过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主动介入客户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运用科技提早预警防范一些重大灾害的发生,有助于保险机构、经营主体和地方政府部门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任金政介绍,目前,保险机构已经在相关领域积极展开实践探索,例如针对小麦条锈病、林业病虫害的提前介入性防治,通过气象干预的方式减小冰雹颗粒度,增加排涝措施等。

  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以事中控制风险和事后风险管理为主,对于事前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发展报告(2022)》指出,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方面,我国的卫星技术、气象预报技术、地球遥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已比较先进,但这些技术系统互不隶属、各自为战。同时,在农产品市场预警方面,我国目前有关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和市场行情,以及国外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和反馈体系还远远不能适应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农业风险预警体系有待完善。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2/t20230224_612031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