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冰雪运动走向百姓,造福百姓

发布时间:2023-03-11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冰雪运动走向百姓,造福百姓

  ——全国政协委员谈冬奥遗产

  □新华社记者 丁文娴 苏斌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之初,冬奥遗产就被纳入规划。盛会落幕后,这个词更是被屡屡提及。不久前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中,将冬奥遗产分为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场馆赛后利用、冰雪产业发展、主办城市发展等七个部分。对全国政协委员们而言,他们又是如何阐释冬奥遗产的?

  见证“幻想”成真

  “将原本小众的运动普及给了大众,也许这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说。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中国就已经兑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会后冬奥场馆相继对公众开放,冰雪赛事精彩纷呈,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皑皑雪原、皎洁冰面,一个个雀跃的身影、一张张欢笑的脸庞——他们,是冬奥遗产最生动的表达。

  普通滑冰爱好者将名字写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纪录墙上,获得与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破纪录选手相同的礼遇……每当看到类似新闻,杨扬都备受感动:“冬奥会的结束并没有削弱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反而这些冬奥场馆给了他们更多机会和诱惑,尤其吸引年轻人为冬季运动着迷。这是当年申办冬奥会时,我们所‘幻想’的场景,现在正在实现。”

  退役后杨扬在上海创办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亲身经历了南方民众对冰雪运动从陌生到热爱的过程,深知知易行难。“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好场地建设、组织培养人才、推进赛事活动、提升民众对冬季运动的理解等等。冬奥会成为契机,加快了这些工作的进度,最终从操作层面上真正将冬季运动带给了大众。”

  做“实实在在的事”

  “用好冬奥遗产关键还是把冰雪的底色、奥运的特色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的实实在在的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表示。

  他举例说,世界上许多办过冬奥会的地方都成为冰雪运动胜地,如美国盐湖城、加拿大惠斯勒、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中国也要用好冬奥会留下来的场馆等物质遗产,让它们为百姓所用,“把资源变产品,把产品变市场,推动冰雪产业发展,这是最实在的冬奥遗产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纪冬同样看到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中的问题,认为在人才储备和产业市场开发中仍存在短板。为此他建议,强化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业的联动,比如将冰雪运动项目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地方政府给予冰雪产业更多政策支持;规范冰雪项目大众培训收费标准,推进国内冰雪装备研发与生产,降低冰雪运动参与成本。

  展望未来,委员们都表示看好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鲍明晓认为,冰雪运动对消费者黏性高,在冰雪运动培训、冰雪主题度假、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国产替代等方面都具备发展潜力。“有两个趋势相互叠加:一方面冬奥会带动‘冰雪热’,另一方面刚好迎合了民众运动消费正在从路跑、骑行向冰雪、水上、航空运动等中高端消费项目升级。如今中国有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就为冰雪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中长期看,支撑冰雪产业发展的消费基础将一直存在。”

  精神传承是更深沉的力量

  在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极其宝贵的冬奥遗产。当前我们正在面临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和艰巨复杂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发扬好北京冬奥精神对科学应对当前挑战、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都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鲍明晓表示。

  而杨扬最有感触的,是北京冬奥精神里的“自信”:“我们经受住了疫情等各种考验,把冬奥会办得非常精彩,用事实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和态度,证明我们是负责任大国。这传达的就是自信。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我们都为冬奥会的圆满举办感到骄傲。”

  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目前担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的杨扬说,冬奥遗产应该“既下沉到老百姓,也上升到精神和价值层面”,“希望未来我们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方面多做一些事情,因为体育能破除隔阂,将人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奥林匹克的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同样想到了奥林匹克精神。身为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冠军的她认为,运动员也是每届奥运会、冬奥会的重要遗产。

  “奥运冠军、奥运奖牌获得者、奥林匹克选手,我们只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群体,要去影响更多人,在社会里发挥正能量。我们代表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要把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传达给更多年轻人,最终去影响这个社会,我想是每一位运动员的责任。”她说。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xinwen/bsyw/szfxw/108315287028231208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