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研究
自中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谭纵波等,2019),生态文明建设优先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观(杨保军等,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乡村作为国土空间的主要形态,如何规划好乡村空间成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董祚继,2019)。地质文化村作为整合地质资源打造的特色乡村,将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地质文化村建设始于2015年白雁坑村的“地质+”探索,有学者对其实践经验和发展机制进行总结(陈美君等,2017;孙乐铃等,2017)。随后,地质学者一方面从乡村地质资源的特征、评价或保护方面进行研究(赵洪飞等,2018;廖如松等,2020;王瑞丰等,2020;赵吉昌等,2021;程素珍等,2022),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实践总结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构想、探讨或实践经验(黄一帆,2020;刘勇等,2020,2023;郭盼等,2021;郑晓军等,2022);地理学者从旅游视角提出与地质文化村高度契合的旅游地学文化村的概念并进行开发构想的研究(王瑛等,2019;杨佳丽等,2022):城乡规划学和设计学学者在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方面展开研究(彭俊等,2019;左婷婷,2022)。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而丁华等(2020,2022)率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地质文化村的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并首次构建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李玲玲等,2022)。通过文献分析和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地质文化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资源的评价保护、地质文化村的开发构想和地质文化村理论构建三个方面,以地质文化村规划为主要切入点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
地质文化村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乡村空间的整体谋划与部署,尤其需要考虑如何编制规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作为契机,研究适用于乡村的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贾铠阳等,2019),比如地质文化村规划,这对于推动乡村地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针对当前缺少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总结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以期为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提供思路和指导。
1规划定位
1.1专项规划
根据“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地质文化村规划的定位既可以是专项规划,也可以是详细规划中的村庄规划。由于这两种规划的定位和特点不同,在编制规划时所涉及的目标和内容不同,最终的规划成果不同,对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实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两种规划的目标定位、内容侧重、优势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作为专项规划的地质文化村规划是一种独立和完整的规划,涉及面广,范围划定自由,可以更好聚焦地质主题,同时编制周期较短,适合已经编制了村庄规划的乡村。而并入村庄规划是作为专题研究,只涉及地学相关内容,融入村庄规划更易落地实施,但是要随着村庄规划一起编制,适合未编制村庄规划的乡村。依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南》)中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内容并考虑突出地质特色的要求,借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村庄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经验,结合村庄规划和村级专项规划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综合考虑当前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重点任务和地质文化村所处的初级探索阶段,笔者等认为现阶段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专项规划更为合适。
1.2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将涉及空间利用的规划都包含在内,所以涉及用地布局和空间利用的规划必须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空间上来说,地质文化村规划在用地需求方面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国土空间中,这就离不开村庄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持。从地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角度来说,地质文化村规划本身的地学属性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要求,需要借鉴现有的地质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
地质资源目前没有专项规划,但是作为地质资源重要组成的地质遗迹有专项规划,即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中“地质遗迹分布区划与保护布局”这部分内容明显涉及空间利用,其他地质资源如特色土地资源,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等也会涉及到空间上的安排。因而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大背景下可以将地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纳入专项规划,并在编制地质资源保护规划时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
地质资源保护规划应在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其主要任务是摸清地质资源家底、统筹地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目前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已经颇为成熟,但是地质资源不局限于地质遗迹。受限于面积、数量和等级要求,以及在稀有性、科学性、美学性、可利用性等方面的不足,大量地质资源没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都处于闲置状态,却可以作为乡村地区特色资源来开发。而地质文化村强调的是地质基础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融合发展,所以地质文化村规划从纵向技术传导来讲是和地质资源保护规划、地质公园规划一脉相承的,可以构建一个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来多层次、系统性、高质量的保护和利用相关资源。
2规划范围
2.1地质资源范围划定
地质学专业所称的地质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地质遗迹,而地质文化村所涉及与地质、地理有关的资源不止这两种。狭义的地质资源可以作为地质文化村的特色资源,但不能作为所有六大类地质文化村的核心资源,有些地质文化村的地质资源比重是很小的。从广义上来说地质、地理同属地学范畴.即地球科学,但这个概念很大且和地质主题有出入。若叫地学资源(地球科学资源)则地质文化村应该叫地学文化村。作为地质文化村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代表性资源,为了方便理解和契合地质文化村这一名称和主题,本文把地质文化村各种模式中与地质主题相关的资源统称为地质资源,包括各模式中已经明确提出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土地资源、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地质特色产业资源等。
地质资源范围的确定是地质文化村规划的前提。在调查地质资源分布情况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大范围普查(省市县)-详细调查(乡镇及以下)”的方式进行。首先在省级或市县级层面进行普查,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最新遥感影像和其他地质地理资料等,摸清大范围内地质资源分布特征再缩小范围到乡镇层面进行详细调查。
其次在详细调查过程中,应暂不考虑村庄、乡镇边界,而是从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和形成演化等角度去考虑。例如,针对景观类地质遗迹资源更多的考虑集中分布,用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去划分不同的地质遗迹资源集中分布区;针对反映区域重大地质事件演化或者地貌特色的特殊地质资源,其范围可以有多个层级,如核心保护范围、展示考察范围,调查范围等。最后对地质资源进行评价,确定不同地质资源的等级。
2.2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划定
划定地质文化村的规划范围需要考虑行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根据地质文化村规划的不同定位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以地质资源的集中分布特征来确定,二是按照行政边界来确定。从地质资源分布角度来划分能更好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实际调查中地质资源的分布跨越行政村甚至乡镇边界是常见的,此时需要上级行政机关或其成立的专门机构来协调事权。如果按照行政边界进行划定则能避免许多事权矛盾,在收集经济、社会数据等方面则更便捷,但是这样会造成部分地质资源集中分布区的割裂,使地质资源的多样性、系统性、完整性等方面不能完全展现。因此,作为专项规划的地质文化村规划应以村(镇)辖区为基本,结合地质、自然、文化等特点综合划定规划范围。
3规划内容
3.1主要内容
目前地质文化村规划参考的技术标准是《工作指南》,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工作指南》不是指导规划编制而是指导实施建设。地质文化村规划作为专项规划,既要彰显地质特色,又要衔接好村庄规划方便落地实施。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地质文化村规划注重地质产业、地学产品、科普解说和配套设施方面。地质公园规划相对于地质文化村规划则注重地质遗迹等资源的评价、保护、科研、科普以及地质公园的空间布局和旅游发展。村庄规划相对于地质文化村规划则注重村庄的空间布局与管控、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公服设施均等化、特色资源保护等方面。根据《工作指南》中归纳的六种地质文化村建设模式,结合上述三类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
地质文化村规划内容分为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所有模式下地质文化村规划必须包含的内容,引导性内容是结合地质文化村不同建设模式的实际需求可进行灵活选择的内容。但六种模式不可能穷尽地质文化村的所有可能性,因此引导性内容进行留白,让后续的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来补充完善。
3.2地质特色
地质特色在地质文化村规划中如何体现是规划内容的重点和亮点,可以从特色资源、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特色风貌和文化传承6个方面来体现。在特色资源方面,地质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是基础;在发展定位方面,结合6大建设模式确定的“地质+”主题是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地质产业的发展和地学产品的开发是支柱;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地貌类型进行的差异化布局是空间承载。在特色风貌方面,地质风貌的塑造和展现是窗口:在文化传承方面,地质文化的科普和传承是灵魂二总的来说,地质地貌相关的空间作为载体,承载着资源、产业、文化和风貌这些发展支撑体系,最终实现“地质+”的发展目标。
4编制流程
规划编制需要明确组织单位、编制单位和审批单位。在明确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编制流程的6个阶段,理清规划编制工作程序,提高规划编制工作效率。第一阶段是组织编制,由申报地质文化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主导,村民村委、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部门一起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组织编制任务。第二阶段是调查评价,参照《工作指南》中调查评价的要求进行。第三阶段是规划编制,在调查评价完成后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模式并确定相应的规划编制内容。第四阶段是论证公示,需要对方案进行技术论证、村民审议和批前公示。第五阶段是规划审批,由负责申报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并进行规划公开和成果备案。第六阶段是规划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动态维护,适时修编规划。
5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探索
5.1资源概述
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圩西北约4km的梅江、琴江交汇处。村内地质资源数量多,类型丰富,主要分布于梅江和琴江两岸。此次遴选出36处地质遗迹,包括1处II级地质遗迹、11处III级地质遗迹。其中,丹霞地貌遗迹数量较多,占了地质遗迹总数的47%,水体地貌景观类型多样,以支流河口地貌(两江对冲)最为典型。此外,局部地区存在少量富硒土壤。在历史文化方面,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此交织,典型代表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傩戏(编号:20Ⅳ一7)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璜村古祠堂、古牌坊群等。在农业方面,该地拥有宁都县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还有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赣南脐橙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宁都黄鸡为代表的特色种养殖业(杨庆坤等,2021)。
大洲塘地质文化村拥有丰富的、识别度高的特色旅游资源,以它为中心,周边半径80km范围内没有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与周边资源形成了互补关系,为区域补充了“地质+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地质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在空间上较为集中,需要规划引导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旅游路线,提高旅游和研学的便捷性和选择性。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进行旅游开发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光明前景。
5.2规划范围
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规划范围优先考虑的是地质资源的分布现状,在对镇域范围的地质资源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后确定五处地质资源集中分布区。通过ArcGIS的空间分析将核密度分析结果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村庄边界等要素叠加后进行空间分析,综合考虑后划定了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从最终结果来看,规划范围包含了大多数地质资源集中分布区,同时考虑了用地性质、自然边界、行政界限、各级道路、社会经济资源等因素。
5.3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
在前期地质调查和范围划定的基础上,根据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产业发展情况、地质遗迹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条件,结合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发展意愿,确定了“地质+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具体来说,大洲塘地质文化村以地质遗迹资源为载体,以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灵魂,以村庄为依托,打造具有独特优势,融客家风情、地质遗迹、乡村休闲、生态农业和古村古祠为一体的全国知名地质文化旅游示范村。
空间布局方面,重点依托该地典型的丹霞、火山岩、河谷地貌等特色地质资源发展地学旅游,结合生态农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规划“一心、一带、二片、三区”的功能分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梅江漂流体验带、丹霞地貌科考探险片区、火山岩地貌科考探险片区、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区、红色文化观光游览区和祠堂文化观光游览区(刘勇等,2020)。
根据各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各自的现状资源在其内部规划了各类景观点和服务设施。在以综合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布置了服务中心、地质文化博物馆、餐饮食宿等服务设施:梅江漂流体验带规划了水上游线、游船码头、亲水平台等旅游设施:丹霞地貌科考探险片区以丹霞地貌为依托规划了丹霞崖壁、丹霞残丘、差异风化等景观点:火山岩地貌科考探险片区以火山岩地貌为依托规划了火山岩剖面、火山岩崖壁、一江两岸观景台等景观点: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区以富硒生态大棚为依托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休闲农业;红色文化观光游览区以红军医院、红三军团第五军一师政治部旧址、宁都起义兵暴图等红色资源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祠堂文化观光游览区以璜村丰富的祠堂群和牌坊群为依托发展宗祠文化特色旅游。
5.4地质产业规划
在产业方面,通过地质产业来带动相关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即依托相应的载体如特色地貌景观、富硒土地、地热温泉等进行开发,形成不同的地质产业链进而实现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定位,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地质产业以发展地学旅游业为主,生态农业为辅。地学旅游的发展空间主要依托火山岩地貌、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布置在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东西两侧。一方面,通过挖掘地质资源发展地学旅游来吸引游客,如规划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路线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串联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富硒土壤的分布现状,生态农业主要布局在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中部,即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区,依托现有的种植基地规划建设富硒瓜果蔬菜大棚基地和水稻种植基地。
5.5地学和人文产品
以大洲塘地质文化村的各类资源为基础,挖掘地质演化与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发展变迁之间的故事,融合地质资源与乡村文化,开发一系列地学和人文产品,分为活动类和实物类产品。活动类包括研学旅行、沉浸剧场、地质工作深度体验活动、农事体验活动、美术和摄影活动等。实物类产品包括文创产品、工艺品、科普产品和特色美食等。
6结论
将《工作指南》的内容与相关规划进行对比,结合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内容和编制流程。用实际案例阐释地质文化村规划内容如何用于具体实践,从而为今后的地质文化村规划提供参考。对地质文化村和乡村振兴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地质文化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2)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
(3)在规划范围方面,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然后以村(镇)辖区为基本,结合地质、自然、文化等特点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
摘自《地质论评》2023年3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8975785789415915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