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太行山区于家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4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太行山区于家村为例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娱乐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旅游以其原生态乡野风光和淳朴民风为特色的现代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我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任务,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于家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其山乡传统聚落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周边市民、摄影爱好者、写生团体、建筑学子和休闲观光客等游客群体观光学习。于家村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业,是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实现自我更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1研究对象概述

  1.1地理区位

  于家村地处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太行山区,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五陉区域,地势险峻,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于家村与省会石家庄仅相距50km,与井陉县城也只有15km,于家村距离最近的景点—国家4A级景区苍岩山风景区仅16.9km。

  1.2自然条件

  于家村四面皆连绵山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于家村也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的说法,选址隐蔽,静谧幽静。村落位于中部腹地缓坡上,村落南部有河流穿过,于家村选址也符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特点,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能防止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于家村地理位置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原生态生活状态才得以维持至今。

  于家村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不大,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境内年际、季节、区域皆降水不均,多灾害性天气,干旱少雨。智慧勤劳的村民利用石井,石窖等收集雨水,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石头水文化。

  1.3历史人文

  于家村是成化年间(约1486年)于谦的长孙于有道由浙江钱塘因避难迁居于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稳定宗族制社会关系,建筑风格也因此颇具南方特色。于家人辛勤劳作,拓荒建屋才造就这传统山乡古村落。

  于家村民俗活动众多,尤以春节、庙会、求雨等重大节日时最为热闹。于家人崇拜多元化,村中庙宇众多,家家供奉土地。于家人也素有回乡祭祖的风俗,每逢农历初二,全村男性在于氏宗祠祭祀祖宗。

  2聚落旅游资源与特色类型提取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就传统聚落来说,旅游资源可包含聚落形态、特色公建及民居、景观要素等物质要素,也包括历史人文、文化景观要素、民俗特色等非物质要素。

  2.1聚落形态及周边景观

  于家村聚落整体布局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就势,占地面积约12.1hm2。居于四面环山的隐蔽位置又四面设门,使聚落好似一座天然城池。俯瞰于家村,整体形态好似展翅欲飞,生气勃勃的凤凰。聚落以精神文化中心—于氏宗祠为核心向四周展开。聚落内部以青石铺就的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一十二夹道形成了纵横有致的道路网。村落经由山峦、村门、门庙、街巷再到院落,逐级递进,表现为村落外围、边界、街巷、民居、院落五个层次。

  于家村四面环山,于家人世代开垦荒山,辛勤劳作,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有机聚落形态,还造就了周边田园景观—梯田。聚落轮廓与梯田的曲线极为协调。于家人在梯田里躬身陇亩、挥汗如雨,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

  于家村的公共建筑共有12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与人情社会相关如于氏宗祠、戏台、戏楼、古桥等;另一种与精神崇拜有关,如观音阁、清凉阁、真武庙、大王庙等。公共建筑多布置于村落的主轴线上,是村落中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人们多元的精神追求。

  于氏宗祠位于聚落的中心,也是于家村的精神核心,体现着宗族制度的核心凝聚力。宗祠四合院等级制度明显,正房建于高台之上,为五开间硬山顶,东排房(东厢)为硬山顶,低于正房,西排房(西厢)为单坡顶。通过低矮的院门进入院内,空间变得开阔,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花棂窗扇,砖叠涩出檐,质朴墀头,石碑木匾、古鼎龙柏等细部也极具观赏价值。

  清凉阁是村落的东门,地处村落的最高点,为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清凉阁有三奇:没有根基:底层全石干砌;巨石建造。据记载,该阁由于谦第七世于喜春建造。清凉阁是一座搭券式巨石建筑,下面两层全石建造,仿木结构,犬牙交错,三层砖木结构,明柱回廊,供奉玉皇大帝。清凉阁九脊飞檐、气势恢宏、造型粗犷而雅致,可谓建筑史之奇迹。

  2.3民居特色

  于家村有314座完整的四合院,以石窑合院式院落为主,建筑形式自由灵活、多样统一。院落有明显中轴线,多为一进院落,跨院较少,院落多为窄长矩形,院墙高大,开小窗或不开窗,防风防沙又保证私密性。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石材,取材方便,因地制宜。建筑及装饰古朴自然、简洁典雅。

  以双门石头院为例,整体布局为主体四合院和东侧一窄长跨院。两个院落由一门楼相隔且都有对外的门。经过低矮的过厅,正面对一正中央有神龛的双券洞隔墙。由两侧门洞进入院落,花架,石凳等极具生活气息。房屋均为平顶,布局形式自由。正房为三开间,明间开大门,外墙约900mm厚,室内为横向窑洞由石材发券,无梁无柱,冬暖夏凉,充分体现民间营建智慧。

  2.4文化景观要素

  于家村文化景观要素主要体现在石制器具、建筑细部装饰以及空间节点等方面。于家村以石建屋,青石铺路,以石制生活器具,构筑天然的石头天地。在小农经济时代石器如石井、石磨盘、拴马石、石凳、石槽、石桥、石碑、石刻等方便了日常生活,如今作为文化景观吸引游客驻足参观。建筑装饰方面,砖、石、木三雕极具特色,形式简单多样而不失高雅,多见于屋脊、墀头、基座、门窗、山墙、大门等位置。阁楼、拱券、飞券、台阶等限定式处理多置于街巷入口、节点处,起空间限定、组织和标识作用。

  2.5民风民俗

  在于家村旅游除了能了解石头民俗文化,还能体验休闲放松,体验原生态的乡野生活。于家村民俗活动众多,民风淳朴。游客可以体验农耕生活、品农家饭、听戏、绣花、做石雕等活动。村中一年3次的庙会,6座戏楼也充分体现其文化生活的丰富。

  民俗活动以民间戏曲为主,据说村中表演的剧团已有300年历史,其独特的戏台文化彰显了人们生活的惬意。虽现阶段民居开放较少,但热情好客的村民也欢迎游客进入参观,游客可以在石头民俗博物馆中参观与生活劳作相关的石制工具、器具等。另外,与相邻聚落之间物资交换而产生集市文化也极具生活气息与活力。

  综上,于家村聚落及景观等物质要素与人文民俗非物质要素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头古村落旅游资源,并由此成为旅游业开发的重点。聚落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引起聚落生活状态及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原始生活状态基础上发挥外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是于家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3于家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于家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于家村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建设,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在景观优化、服务管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成为于家村旅游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

  3.1聚落整体风貌较差,有待进一步优化

  于家庄新村在旧村落北侧相邻而建,形式杂乱,与旧村石头特色村落风格不一。村中柏油公路两侧商业较现代化,与古村落对比明显。四周农业梯田景观散布,南侧河道杂草丛生、环境质量较差,聚落周边景观有待进一步优化。

  3.2建筑质量一般,生活环境有待改善

  村内主要民居有较好的风貌特征,部分因修缮改建对建筑特色产生了一定破坏。也有一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结构破损,墙体坍塌,甚至有些民居成为饲养家畜的场所。建筑周围存在生产资料堆放杂乱,街巷环境较差,沿街立面破败等现象对村庄风貌整体影响较大。

  3.3游览路线混乱,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

  村落的旅游管理由村委自主管理,游客接待中心位于村落北侧,而门票售卖窗口在村落南侧,以致很多游客直接进村游览。游览规划上存在游览路线缺乏系统性,景点断裂不完整,导览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游客体验性差,缺乏休闲空间。

  3.4旅游产业结构不完整,休闲旅游消费功能不完善

  目前,村落的旅游形式主要以参观村落形态和石头建筑为主,游客参观结束后大多直接乘车离开,旅游形式单一,旅游业相关产业没有得到开发。此外,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于家人也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流失严重。

  3.5服务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

  虽建有游客服务中心,但几乎闲置。娱乐休闲项目不丰富,配套服务设施如卫生室、餐饮店、垃圾桶、公共卫生间等不完善。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有待加快开发。

  4乡村旅游视角下于家村保护与更新策略

  开展乡村旅游本身就是聚落保护的途径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协调聚落保护与更新的关键。单一的观光旅游产业已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人群体验需求,而应完善完整旅游产业结构来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利用旅游开发优势,通过改善聚落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下提出五项可行性策略:

  4.1聚落整体保护,景观优化

  本着原真性保护原则,利用周边山体打造休闲空间和村落景观以及开发果蔬采摘园,写生等服务;对村落进行整体风貌整治,对形式突兀的新建民居进行改造,使村庄风格整体统一;进行河道整治,营造特色村落景观。

  4.2传承传统营建技艺改善民居,进行有机更新

  利用传统营建技艺对闲置民居改造利用,保留传统聚落肌理和民居风貌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功能,如置入商业功能或作为民宿博物馆开放;在建筑细部装饰方面,简化传统建筑符号,用当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营建技艺来继承与发展传统装饰艺术;将传统村落与美丽村居建设相结合,打造有乡村记忆、有优美环境、有舒适生活的于家村。

  4.3完善管理体系,合理规划旅游路线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兼顾居住、旅游观光功能,增加游览步道及设施,增加绿化广场节点,丰富村庄系统。形成南北以山体生态观光,果蔬采摘为主,中部以居住、旅游服务、娱乐体验、产品消费等功能为主的村庄功能格局。

  4.4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丰富参与性旅游体验

  发扬特色民俗文化,挖掘地方工艺与民俗,满足游客文化体验的需求。构建以石头民俗文化主题为特色,以文化和生态观光旅游为抓手,以石制工艺品、农副产品、采摘、民宿为补充的村庄产业体系,丰富参与性旅游体验。以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经济活力,扩大产品市场,留住当地居民,保留其传统生活方式,对村落进行活态保护。

  4.5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

  以经济、务实、分类的原则配建基础设施,分期对附属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完善,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旅游。

  5结语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协调好乡村旅游与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发现、分析问题,并在聚落以及建筑层面、服务管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策略。希望促进于家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乡村聚落的现代适应性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摘自:《河北勘察设计》2023年第2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9026925803318968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