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农村土地 > 正文

潜山市“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发布时间:2023-10-12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潜山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立足于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采取“三坚持”举措,进行科学规划,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狠抓项目建设实效,全面掀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高潮。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9.28万亩,2019年以来,全市共投入3.6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项目区涉及10个乡镇、53个村居,受益人口达29万人,项目建设不仅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壮大乡村产业,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一、坚持“质”“效”并重抓“谋划”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在项目建设区域规划上,突出“四个优先”助推项目高质高效落地落实。一是产业基础好的区域优先。在全市范围内,结合交通、气候等地理条件因素,深入发掘产业基础扎实、蕴藏潜能大、能最大激活产业主导、辐射能力的区域,纳入项目规划区域。二是村“两委”战斗力强的优先。在涉及行政村方面,优先考虑村“两委”凝聚力强,干事创业能力强的,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组织基础。三是群众参与度强的优先。优先考虑群众认可度高、积极性强、参与度高的地区,最大限度发挥群众主导优势。四是满足全市产业发展的优先。利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契机,有机融入市“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山茶畈瓜”产业发展布局,助力潜山产业做大做强,更好辐射带动项目推进。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首批试点,建设情况获评A等次。

  二、坚持“创”“新”并联抓“结合”

  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着重在布局谋划、产业链搭建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四向结合”。一是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相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优先向“两区”倾斜,将项目放在粮食主产区和油菜种植区域,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项目区由一季中稻转变为一稻一油、再生稻种植多茬栽种模式,202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32万亩,总产达21.53万吨,增幅居全省第二,油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再生稻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二是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宣传推广品牌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业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户发展产业新模式,提高耕地空间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截至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品牌粮基地面积达到32万亩以上,推进“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产销加一体化模式,订单生产比例达80%以上;通过在丘陵河谷建设高标准农田,打破传统农田单一种植,构建农田+鱼、虾、鸭等“一田多养”的生态种养体系,在油坝乡已建成稻虾养殖面积超6000亩,辐射带动全市稻田综合种养连片面积1.3万亩,亩均产值达5000元以上。三是与构建产业链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兴农”行动,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潜山市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基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完善生态农田建设。

  三、坚持“建”“护”并举抓“持续”

  制定《潜山市农田建设工程管护暂行办法》《潜山市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工作实施细则》,明确项目建后管护具体责任。一是明确“所有权”。对已实施的政府性投资农田建设工程,所有权移交给所在乡镇“统管、统筹使用”,有效发挥并扩大项目收益范围。二是明确“经营权”。项目建成后,委托由所在项目村统一组织运营,明晰管护职责,有效破解因经营权分散导致规模化经营制约“瓶颈”。三是明确“使用权”。根据土地流转相关程序,项目区相关地块以及沟渠、道路等配套设施,由所在村委会或专业大户、市场主体负责日常使用和维护,高效、长久发挥项目区工程效益。通过建立健全新型权属体系,全市已建成项目区没有发生一起权属纠纷和抛荒、撂荒等现象。

  打印本页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ntjs/ntzx/569375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