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一区示范 两园互动 三村联建——连云港市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江苏省连云港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统筹资源要素,创新工作举措,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狠抓示范引导、园区互动、村级联建,积极探索“一区示范、两园互动、三村联建”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精心培育打造各具产业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产业园融合发展,突出扶持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乡村振兴样板村培育,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区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省重点片区帮促、革命老区薄弱乡镇扶持等政策,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十四五”以来,以灌云西部岗岭地区、石梁河水库片区、赣榆黑林丘陵山区为核心区,培育打造各具产业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3.15亿元,培育龙头企业32个、合作社176个、家庭农场128个、经营大户718个,年产值16.23亿元,带动就业1.21万人,示范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57.68万元,人均年增收6150元。灌云西部岗岭地区发展芦蒿-番茄、芦蒿-芸豆等高效特色产业,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石梁河水库片区以“一湖好水、一尾好鱼、一幅美景、一片祥和”的发展定位,构建“一环、两带、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积极打造体现港城特色风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幸福河湖新标杆、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共同富裕试验区。完成生态养殖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园、渔人码头、鱼鲜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建设,举办首届起鱼节和龙舟赛,片区农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赣榆区黑林丘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大树全国红色村为基础,统筹各类帮促资源,围绕服装纺织产业,打造集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跨境电商供应链贸易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综合性智能科技纺织产业园;围绕蓝莓、猕猴桃等鲜果种植,完善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引进沃田蓝莓等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两园互动发展,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新动能。牢牢把握产业振兴这个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将产业园区打造成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重在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引领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产业园侧重完善产业配套、提供上下游服务,着力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近就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乡村振兴产业园创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资源服务、信息技术等共建共享,镇域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全市培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4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72家,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发展1万亩规模以上的园区19个,覆盖优质稻米、特色林果等主导产业91.2万亩,“三新”展示基地5.71万亩,设施农业45.3万亩,适度规模经营137.35万亩。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29个,投入资金2.85亿元,其中财政衔接资金1.96亿元、省市后方单位帮促资金0.68亿元,实施帮促项目138个,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128个,年产值24.06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48.8万元。

  三村联动创建,乡村宜居宜业展现新面貌。以扶持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发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乡村振兴样板村培育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集聚资源、联动创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帮促资金4.41亿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1.11万亩,培育合作社410个、家庭农场630个,形成到村帮促资产9.36亿元,年收益0.82亿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221”工程建设,改造农村户厕17.9万户,创建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6个、示范村52个。出台《连云港市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实施意见》,全市39个乡村振兴样板村全面完成“双四”工程:“四个一”即每个样板村编制一套发展规划,制定一份村情村史简介,留存一套村庄影像,储备一批发展项目;开展“四个三”,即乡村庭院“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乡村农房“三建”(新建、翻建、插建)、乡村环境“三清”(清草堆、清粪堆、清垃圾堆)、村容村貌“三拆”(拆违章搭建、拆零散畜禽圈舍、拆农田无主看护房)专项行动。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连云港将以“一区示范、两园互动、三村联建”为重点,实施巩固成果、产业就业、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示范创建、结对帮促“六大行动”

  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一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动态监测和帮促。用好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适度优化监测对象识别方式,结合走访排查、农户申报等方式,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帮促,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就业、创业、金融等开发式帮促措施,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二是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帮促。加强政策资源集聚,运用好财政衔接乡村振兴帮促资金,实施好到村帮促项目,持续增强村集体发展动力。用好帮扶资产“1234”(一次拉网、“两证”确权、底数“三清”、常态监管)管理模式,优化资产收益分配比例,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程序,促进村集体稳定增收。完善帮促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巩固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多渠道助力村集体增收。三是加强对重点片区的帮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农业生产、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涉农项目向片区适当倾斜,补齐片区发展短板。

  产业就业富民行动。一是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园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相互带动,全面助力镇域经济转型升级。二是狠抓就业帮促。大力培育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基地,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稳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人有一技之长”占比。三是强化联农带动。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落实扶持的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帮扶车间的联农带农责任,把价值链的收益留给农民。

  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坚持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原则,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优先纳入群众需求强烈、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项目。二是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村民认领、定额包干、门前“三包”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成为乡村建设行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三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以清单式明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方式和经费来源等,落实公示制度。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厕所革命”行动。一是扎实推进户厕改造提升。加强全程质量管控,严把验收竣工关,实施自主改厕试点,完成15.2万户改厕任务。二是稳步提升改厕质量。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年”活动,组织开展新改户厕大比武活动,引导新改户用厕所入院入室,新建农房应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严把改厕验收关,切实提升改厕质量。三是推广乡镇户厕服务站建设。坚持农村厕所改造与使用管护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厕长效服务站建设,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在海头、杨集、石榴、新集等“四有”户厕服务站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市户厕服务站全覆盖。

  示范创建行动。一是持续推进灌云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文化优”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智慧化管理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中心等作用,持续壮大芦蒿-番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先行区、美丽乡村样板区。二是持续推进重点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按照《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农旅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激发库区镇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库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持续推进赣榆黑林丘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挖掘赣榆黑林的红色文化、果香黑林致富典型、丘陵山区生态禀赋等资源,讲好老区红色故事,用好脱贫致富经验,走好生态发展之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互补发展,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结对帮促共富行动。一是扎实做好帮促服务工作。做好结对帮促服务工作,并协助做好文明单位支部与重点村支部共建工作。二是继续做好“万企兴万村”工作。做好联建项目跟踪监测和服务,结合农业招商引资,畅通村企联结机制,推进股份分红,创新组织方式,实现乡村发展、企业盈利和农民富裕“三方共赢”。三是大力支持返乡创业工作。建立以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为主的乡土人才库,凝聚扶持政策合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返乡人才内在活力,将其培养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10/13/art_13276_110386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