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进展与展望
引言
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施有效的碳封存措施有助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在《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u中提出了4种将全球均温升幅控制在前工业化水平1.5℃以内的计算模型,4种模型的实现都需要移除大气中的C02,其中3种模型涉及大规模运用碳捕集与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技术。国际能源署已经认识到利用CCS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利用的净零排放。发展碳封存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措施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CCS技术可将C02从相关气体或气流中分离出来,输送并封存在地质构造中,从而使C02长期与大气隔绝开。捕集的C02被直接注入至地下800~3500m的地质构造中,经过一系列岩石的物理束缚、溶解和矿化作用,将C02封存在地质体中,可用于封存C02的地质体主要有地下咸水层、枯竭油气田等。
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河北、广东等省份是C02排放大省,其中2018年碳排放量最大的河北省年C02排放量达到了9.12×l08t。根据相关研究,250km是不需要C02中继压缩站的最长管输距离,在这个范围内CCS设施的建设成本较低,因此250km常被作为中国源汇匹配分析中的限制距离。根据这一标准,在鄂尔多斯、渤海湾、松辽、塔里木和准格尔等盆地可以为部分C02排放源寻找到适宜的封存场地,但东南地区的C02排放源无法在250km的范围内找到适宜的封存场地。尽管陆域的渤海湾盆地(陆域)和苏北盆地可以为东部主要碳排放源提供封存场地,但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少、重大工程设施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我国海域内的渤海湾盆地(海域)、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及琼东南盆地均毗邻陆地,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场地空间、环境影响和风险可控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作为沿海主要C02排放源的目标封存场地。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海洋地质碳封存的研究进展,探讨海洋地质工作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的途径,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储备。
1.国际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进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都将调查和研究C02地质封存作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美国在CCS设施建设和C0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上已较为成熟。至2020年,美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的CCS设施,已有10家大型工厂正在运营CCS商业设施,另有18个设施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在美国CCS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USGS)、美国能源部等机构发挥了关键作用。自1997年开始,为储存工业产生的超过50×l04t的C02,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获得的C02地质封存资助项目累计达140个,重点开展C02地质封存的选址、储层表征、建模和监测工作。USGS是美国C02海底地质封存的重要研究力量:2008年,USGS开展了“碳封存——地质研究和评估”项目;2013年,USGS完成了美国陆上和各州管辖海域的C0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工作,其工作主要集中于分析影响C02存储能力和商业可行性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确定并评价潜在的地质储层。此外,美国将CO:驱油作为墨西哥湾海域提高油气采收率的主导技术。
欧盟将C02海底封存技术作为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手段,2020年已有13个运行中或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商业CCS设施,到2030年欧盟预计将建成51个CCS设施,C02年封存量将达到5000×l04t。2010年,欧盟启动了“C02地质存储”大科学计划,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34家机构参与,其任务是建立国际间持久的C02封存研究网络,制定国际、欧盟、国家层面的C02封存研究和实践路线图,推动欧洲CCS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为C02地质储存监管制度提供支撑。
挪威是全球最早开展C02海底地质封存的国家。1996年挪威启动了全球首个C02海底地质封存项目“斯莱普内尔”,每年封存C02达100×l04t;2008年,挪威启动了C02海底地质封存项目“斯诺赫维特”,每年封存的C02达70×l04t,2个项目已累计封存C02超过2000×l04t。挪威在2016年启动了“北极光”项目,该项目是目前欧洲最先进的C02海底地质封存项目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允许第三方接人、开放式的C02海底地质封存项目,预计最快于2024年在北海海底实现每年150×l04t的C02封存,长期目标是将C02海底地质封存的规模扩大到500×l04t。
英国是全球首个公布碳封存相关信息的国家。2013年,英国地质调查局(BritishGeologicalSurvey,BGS)与英国皇家财政局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合作开发了碳封存数据库,并通过该数据库公布英国海底深部有超过700×l08t的碳地质储藏潜力。BGS受英国政府委托开展CCS重大工程项目选址调查,建立了C02地下封存实验室,重点开展C02的地下储集库地质条件和储集能力的综合评估,研发碳注入和碳封存的相关技术,储集库长期的地质环境监测以及泄漏风险预警等。2012年,英国完成了对北海大陆架油气田的C02驱油及封存潜力评估,并在北海海底开展了C02泄漏模拟研究,测试并开发了海底封存C02泄漏的监测传感器和技术方法。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深海C02封存的相关技术试验,将C02海底地质封存技术作为海洋开发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由日本产业经济省牵头,37家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相关领域的日本企业联合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CCS调查研究利用的公司-JapanCCS(JCCS),并设立了地质调查部门。自2014年起,JCCS实施了“日本海域C02封存潜力评估”项目,先后在日本周边的10处海域开展地质调查以寻找C02封存量达到l08t的潜力封存点。2019年,JCCS现在距北海道海岸约4km,海床之下约1000~2500m的地层中封存了30×l04t的C02,成功完成既定目标。
此外,越南、马来西亚、阿联酋、巴西等国也在多处海域开展了海洋地质碳封存的先导试验项目。巴西的Lula海上超大型油田已开始了C02驱油的商业化应用,意大利也计划在拉文纳港建设世界上最大的C02捕集和封存中心。
2.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进展
我国的陆上碳封存研究工作近年来进展较为迅速,自2007年起共开展了12个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大多以提高石油采收率为主要目的,累计封存C02约200×l04t。相对而言,我国的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仍以碳封存潜力评估为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地区。
Li等系统研究了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等盆地中主要油气田的C02封存潜力,估算其碳封存潜力可达10×l08t:Zhou等的研究认为南海北部油田的CO:封存潜力达(1.36~2.43)×l08t,气田的C02封存潜力达(30~57)×l08t:Zhou等和Zhang等评估了琼东南盆地的C02封存潜力,结果显示油田和气田的C02封存容量分别为(0.07~0.24)×l08t和(6.20~11.88)×l08t;Li等测算了整个南海北部油气田的碳封存潜力,认为已开采的油田和气田中可分别封存0.4×l08t和3.9×l08t的C02。
Zhou等评估了珠江口盆地近海咸水层和油气藏的C02封存潜力,结果显示油气藏的C02封存储量仅为6000×l04t。Li等对珠江口盆地中的12个油田开展了注入C02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2个油田中可封存C02的量约为3617×l04t;Li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的C02封存能力,结果显示北部湾盆地油田和气田的C02封存量分别为4230×l04t和6230×l04t。
Heinemann等估算惠州21-1油田的C02储量为220×l04t;Li等通过C02驱替提高采收率评估了C02封存能力,结果表明该油田在可混溶条件下可封存C02量为(810—1080)×l04t。
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估了我国海域18个沉积盆地的C02地质封存潜力和适宜性,结果显示我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的C02总封存潜力可达1.5×l012t,具有巨大的碳封存潜力。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我国海域沉积盆地新一轮C02地质封存潜力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海域主要盆地C02地质封存潜力为2.58×l012t。
3.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1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划研究
我国东部京津冀、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存在大量C02排放源,碳减排和碳封存工程的实施是支撑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经之一,而渤海湾(海域)、北黄海、南黄海、东海陆架、珠江口、北部湾、琼东南、莺歌海等盆地均可作为海洋地质碳封存的目标区域。目前针对这些盆地碳封存潜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区域的油气田,其他盆地大多评价到一级构造单元,各盆地研究不均衡,碳封存具体潜力不明确,难以支撑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的总体需求。
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重点盆地开展碳封存潜力评价,查清重点盆地碳封存储层、盖层的分布特征,量化不同层位的碳封存潜力,固定碳封存目标区,优选一批圈闭构造。在掌握沿海主要碳排放源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质、海洋动力等资料,结合海域使用现状及规划,开展C02排放源和碳封存场地的匹配性研究,提出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划建议。
3.2海洋地质碳封存与资源协同性研究
目前,我国的低浓度C02捕集成本为300~900元/t,罐车运输成本为0.9~1.4元/(t·km),经济成本依然是制约碳封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海洋地质碳封存与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协同性开发的研究是推动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的重要途经。
利用C02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也开展了C02驱替采油的先导性试验。“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评估结果显示适合C02驱替的原油储量为1.23×1010t,利用C02驱替可以累计增产1.6×l09t。
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清洁能源,被视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会导致地层亏空、储层失稳,容易导致大量出砂,存在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科学家提出了利用C02置换开采水合物的设想,在水合物开采的后期注入C02,形成的C02水合物可以填充甲烷水合物分解形成的地层亏空并保持地层稳定,同时也实现了对C02的封存。目前相关研究仅从机理上讨论了C02在沉积物中以水合物形式封存的可能性和效果,其内在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因素、效率、C02封存与天然气水合物产出的耦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仍然需要加强。
3.3海洋碳封存数据库建设
应当开展海上碳封存潜力评估工作,建立碳封存数据库,集成海域沉积盆地、碳封存有利圈闭的构造地质、地层结构、储盖层、油气藏开发等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场地条件,海洋水文动力、海底底质、环境本底等碳封存风险评估数据,形成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的碳封存专业数据库,逐步建设为支撑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管理与决策的综合信息平台。
3.4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
在圈定碳封存目标区的基础上,建议与企业合作实施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现碳捕集、运输、注入及监测全流程的技术示范。深入挖掘海洋地质碳封存流程中的地质工作支撑,提前谋划,形成目标区划定、场地选址、路由建设、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技术储备,为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结论
CCS技术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巨大,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阶段,海洋地质工作应重点开展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划研究及海洋地质碳封存与资源协同性研究、海洋地质碳封存数据库建设,并推动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储备。
摘自《中国地质调查》2023年第2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9373404106651238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