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应用 > 正文

畲民“慧”种菜价好不愁卖

发布时间:2024-03-25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一向把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节点上,我省如何把科技兴农工作继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乡村新天地·聚焦科技兴农”专栏,关注各地创新思路,引入现代科技和设备,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春回大地,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坑下村,田间地头一座座蔬菜大棚内暖意融融、绿意盎然。弘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新光一早便来到村口的智能蔬菜大棚,掏出手机,打开软件,点击屏幕……熟练地操作着“新农具”。

  “天气回暖,棚内温度高,要及时将棚顶帘子打开,给西红柿降降温。”在大棚里“趴”了20多年,林新光此前从没想到蔬菜大棚也能如此智能。

  林新光种菜模式的变化,是坂中畲族乡智慧种菜的缩影。坂中畲族乡毗邻福安城区,富春溪环乡而过,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真正把发展优势变成产业起势?乡里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引进专业农技人才,给蔬菜种植装上“数字引擎”,一幅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愈加清晰。

  田间有了新设施

  果实缀在枝上,笑容挂在脸上,采摘,分拣,装箱……一清早,坑下村村民林石平夫妻俩便在自家大棚内忙得不亦乐乎。“西红柿九成熟就能采摘了,这样既方便运输,又能保证口感。”林石平说,村里种的西红柿是从浙江引进的品种,口感好,销路不愁,加之村里举办了首届西红柿节,打响了名气,今年自家西红柿大部分已被提前订走了,大果每公斤价格在10元左右。

  坑下村位于富春溪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发展蔬菜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用驻村第一书记林曦的话来讲,“富春溪的水,坑下村的蔬菜先‘喝’,福安市民再喝”。

  好水育好菜,坑下村共有230多户村民从事特色蔬菜种植,村里建有专门生产西红柿、茄子的蔬菜大棚170多亩,年产值超1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3万元,被评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省无公害蔬菜基地。

  在多年的农事活动中,坑下村菜农积累了不少种菜经验和技巧。但和大部分村子一样,看天吃饭仍然是困扰坑下村蔬菜产业提质的一道坎。对此,林新光感触颇深:“以前冬季蔬菜保温,全靠铺地膜或搭一层不足一米高的小棚。2003年腊月前后,气温骤降,村里300多亩蔬菜苗全被冻死。”

  随着设施农业建设在坂中畲族乡全面铺开,坑下村蔬菜种植迎来转机。在村口,一个占地10亩的崭新“第三代”大棚格外醒目。“这个大棚采用自动化设施,喷灌施肥、天窗开关等都实现智能化。”林新光介绍,第一代大棚高2米、宽3米,相当于给蔬菜盖了一层“棉被”,保温目的达到了,但使用传统塑料,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不环保;第二代大棚高3米、宽6米,保温性能好,但空气流通性差,导致西红柿烂果多;第三代大棚高4.6米、宽8米,通透性好,抗寒能力强。“西红柿受霜冻后就容易黑掉。现在我们在地表上盖地膜,地膜上再搭大棚,大棚套小棚,不仅保温效果好,病虫害也少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林新光说。

  看着一行行茁壮成长的西红柿,林新光满脸欣喜:“这是我们今年新引种的水晶圣女果,还有两个月就熟了。现在大棚环境好,到时就可以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自助采摘,发展观光农业。”

  除了新大棚,还有轨道车。在坂中畲族乡廉岭村,位于村道下方的上百亩八角丝瓜种植基地一片葱郁,村民穿梭于藤架下修剪枝条。“以前村民要沿着这条陡坡,将丝瓜一筐筐挑到村道旁装车,没点体力还真挑不动。”廉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伏谢介绍,去年,村里沿陡坡建起了轨道车,丝瓜从田间可以直达村道,让村里蔬菜种植更省力。

  博士进村育好苗

  在坂中畲族乡,智慧种菜不只体现在设备迭代升级上,还体现在引进人才上,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实现转化。

  在坑下村集约化育苗中心内,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一株株菜苗长势喜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李丽林弯腰埋首,耐心察看菜苗长势,并不时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

  李丽林是蔬菜苗期生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后坚定到田间地头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有机蔬菜著称的坑下村进入了她的视野。“第一次到坑下村,看着那一大片大棚,就感觉有希望做点什么。”后来,李丽林被福安市委人才办引进到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并驻点坑下村。

  仔细观察,了解坑下村传统育苗方式;和菜农沟通,知道他们所想所需……为摸清坑下村蔬菜产业底子,李丽林一门心思扑在田间地头。“坑下村蔬菜虽然种得好,但育苗一直沿用传统方式,导致菜苗成活率难以保证,成本高、风险大。”李丽林解释说,传统育苗得经过两三次移栽才能成苗,这会影响菜苗开花结果,缩短生育期,导致种植的蔬菜早衰、减产。

  好菜离不开好苗。李丽林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省内外12家研究所与企业,半年多时间便设计出一套节本增效的工厂化大棚育苗方案。经过4个月建设,眼下坑下村集约化育苗中心已完成机器安装调试。这个看似普通的大棚,却蕴含着众多现代农业技术,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数据能实时监测和调控;大棚遮阳网和自然通风系统,利用手机App就能遥控开关。

  李丽林介绍,育苗中心未开建之前,她便在学校实验室内尝试育苗,“新育的菜苗根系发达,活力强,将菜苗发给村民试种,大家都反馈蔬菜产量增加了”。

  发展种苗产业不仅要育得好,还要卖得好。“坑下村菜苗需要在不断筛选中形成自有的品种体系,这些菜苗不仅用于坑下村,还要走出坑下村,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这几天,李丽林忙着准备课件,她打算在集约化育苗中心教授坑下村村民育苗技巧。“通过打造‘坑下村’种苗品牌,可以吸引外地客商前来订购,进一步培育坑下村农业新业态,拓宽村民增收路。”

  在坂中畲族乡,还有50多名像李丽林这样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发展“把脉支招”。设在乡里的宁德市农科所,选派蔬菜、经济作物等方面的1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南岸、廉岭、彭家洋等村庄,开展蔬菜育苗、水肥一体化、经济作物高效栽培等技术服务,为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献智;今年年初,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户坂中畲族乡廉岭村,通过强化校地双向联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以人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403/t20240318_641552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