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对策探析
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对策探析
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相关正式文件多次强调要坚决防止脱贫地区返贫,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说明,在我国发展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上述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体现出乡村振兴对我国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要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形成独具特色而非千篇一律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方位、多元化农村发展新格局,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地质工作支持。经济方面,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对乡村地区地质基本情况的持续深入勘查,以精准数据和有效的经验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助推乡村经济振兴;社会方面,地质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预警是保障乡村安全生产、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将从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人文调查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解读地质工作对推进人居安全、产业高效、生态文明、文化和组织振兴的现实意义,对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1.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工作环境条件
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石。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异军突起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均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地质工作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1经济和法治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构成要素之一,需要地质工作的助力。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除了要发展农业之外,更要依靠特色产业、支柱型产业,而很多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需要地质工作者综合分析地质勘查成果为具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撑;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必然会带来各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地质工作也不例外。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要有效利用智能化技术和手段提高勘查效率和精度。
同其他行业相比,地质行业具有更高的基础性和垄断性,这决定了地质工作在受经济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受到更严格的法律规范。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转型的重要指标,为最大限度减少地质工作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也不断建立和完善川。《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的具体规范,是地质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特别是不能把经济指标作为乡村地区勘查和开发的唯一成果指标,要将社会、环境、人居共同纳入考量。
1.2技术环境
2013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标志着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即以信息技术促产业变革,以创新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异军突起,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也对地质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地质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合理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使得城市和乡村建设方案“落地”更加科学、准确,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类型多样,过去受技术手段限制,很多地形地貌复杂的乡村地区都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地区的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地质勘查的广度和深度,对城乡建设规划意义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地质工作带来机遇也提出一系列挑战,智能化技术变革对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和惯性路径形成强烈冲击,如何抓住技术变革机遇促进地质工作转型以更好服务城乡规划建设,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3市场环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四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乡镇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背景下,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需要综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地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具体的地质环境,以及地质工作者的实地勘查和综合分析合理选择建设方案,不仅要考虑降低施工成本,更要重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避免顾此失彼。农业现代化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高效化和集约化,创造高产、优质、低耗的资源节约和高效率转化的农业生产系统,需要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对地形地质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明确地区耕地“红线”,以及是否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在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1.4产业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诸多学者通过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解读,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但实现农民增收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这一单一途径,还要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来源P,在提高农民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的同时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避免乡村“空心化”问题加重。地质工作可为乡村产业定位提供参考。一方面,通过对地质勘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定位地区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地区产业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农村地区固有的产业局限,以多元化产业带动农村增收,使乡村地区形成合理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乡促城、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2.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当前的地质工作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由之前的单一找矿向满足社会多维需求转变,同样也能为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物质条件。
2.1地质地形调查为乡村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提供地质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拓展了乡村建设的外延。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不再是单一的农业增收,而是多元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地质工作可以查明农村区域地质状况,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土地环境的勘查,可以获得土地中的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用以确定土地质量,进而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园林用地、草地等各类用地;同时,深入调查耕地中关乎农业生产的土壤质量、水源质量,寻找最适合作物高效生长的环境,种植优势作物,发展新型农业、科学农业,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对乡村地形环境的调查,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国土空间,可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地质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地质地形环境优势,打破乡村农业单一格局,形成多元化、合理化、高度化、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2.2地质文化调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多样选择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振兴,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广义来讲,地质文化调查的对象包含有形的地质遗产遗迹和由其延伸出来的无形的民俗文化。在调查过程中要对地质遗迹进行系统分析,挖掘其科研、娱乐、观赏、探险等价值,以最大化、合理化利用地质遗迹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文化,并形成系统的遗迹保护机制°。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以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陕甘黄土高原区等为代表的八个遗迹资源区。这些地质遗迹不仅展现了强大的自然力量和原生态的唯美,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质。因此,地质工作者在对地质遗迹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不能仅专注其历史价值,更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将有形历史载体与无形文化内涵相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加全面直观的解读和宣传。例如,在对陕甘黄土高原的窑洞进行地质勘查时,要进一步对陕北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出解读和宣传。乡村振兴背景下,将文化融于产业之中打造文化产业链,需要地质工作者做好媒介,认真挖掘地质文化,建立乡村本土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
2.3地质保护调查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方法选择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服务民生成为我国地质工作新的宗旨和方向。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进城工作和生活,大量农田被长时间闲置,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甚至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进程中,对乡村发展的关注点集中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的数量、居民收入等方面,而对生态环境、人居安全关注甚少。而农村的生态环境并不仅仅是蓝天白云和新鲜的空气,地质资源、地质灾害甚至地形地貌都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地质保护调查要求地质工作者要重点关注当地的生态系统,从单一的矿产资源勘查向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保护转变,为乡村发展提供基于基础、水文、环境、工程、生态、旅游地质等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服务,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2.4地质人才储备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面支持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做支撑。一方面,乡村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地质工作需要先进技术作为支撑,以“地质云”为代表的综合性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了地质工作的共享性和互动性,而高技术人才储备成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地质工作单位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地质理论和方法创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改变传统的地质工作模式,促使乡村地质调查向集约化、绿色化、规范化转变。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并不局限于乡村内部的发展,而是致力于“走出去”,讲好乡村故事。这一过程中,地质工作者通过在乡村地区开展地质工作能够便利搜集和整理反映乡村风土人情、文化故事等方面的现实依据和素材,成为合格的“乡村故事讲述者”和“乡村代言人”,为讲好乡村故事、弘扬乡村文化提供现实支持。此外,地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仅为乡村地质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途径,也为挖掘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的高效升级、形成“产业-文化-人才”的良性循环提供助力。
2.5地质环境调查为乡村环境治理组织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虽然组织振兴与其他四个“振兴”相比更为抽象,但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广义来说,组织振兴是基层组织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讲,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环境等方面振兴的基础,其中环境治理组织的振兴就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地质工作者通过对乡村某一具体环境的考察,为乡村党组织、基层组织提供数据,基于这些事实数据,乡村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形成系统完善的乡村环境治理组织架构,推进乡村环境的全方位提升和改善。
2.6生态文明建设为地质工作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契机
不合理的地质勘查会引发如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和退化,导致“绿水青山”遭到破坏,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为地质工作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新时代,地质工作不仅仅是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更是在勘查过程中发现生态问题、治理生态问题,而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地质工作者理应承担的重要使命。因此,新时代地质工作者要打破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固有思维局限,着眼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实现地质工作从传统的找矿、找水向基础、水文、环境、工程、生态、旅游地质等的多角度、多方位、综合性转变。
3.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方面协调发展,并做好各个宏观目标的实践方案规划。
3.1做好乡村地质工作总体方案设计,因地制宜构建发展组织架构
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的振兴,而是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方面的统筹振兴。因此,地质工作融于乡村振兴,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人才振兴、文化塑形、生态宜居和组织振兴,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第一,根据工作目标,确定重点需要进行地质勘查的村落和区域,组织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确保人才储备落实到位。第二,根据各村落的需求和不同的地质环境,因地制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例如,针对人居环境比较好但产业发展比较弱的乡村开展产业地质勘查,包括土地质量和文化环境调查,评估该区域是否适合发展高效农业、旅游业或其他产业,推动当地产业目标的实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第三,对以上地质工作成果形成系统的方案和报告,为国家顶层设计和乡村基层组织的具体建设方案的出台实施提供切实可行、有理有据的支撑。
3.2加快地质工作技术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
开展地质产业调查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地质工作需要创新技术支撑。一方面,地质工作单位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乡村地质理论和方法创新,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强化地质工作者与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合作,就乡村振兴的具体地质调查展开广泛讨论,探索将地质调查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推进地质工作内容“落地”,提高地质工作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将大数据、物联网、5G等应用于农村土地土壤调查,建立全国乡村土地土壤质量数据库,形成全国乡村土地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地质大数据体系,提高数据共建、效益共享效率。运用大数据合理调配资源,以乡村地质调查结果为依据,因地制宜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全产业兴旺,授乡村以“产业之渔”,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3.3转变地质工作观念,建设人居和谐的生态乡村
生态物质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对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开展地质工作时要重点关注当地的生态系统,积极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保护,以地质工作成果为地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具体来讲,一方面,地质工作单位要着眼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调查,对乡村的农业用地、林地等各种用地进行地质勘查,有力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在实现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景观农业,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相结合,建设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地质工作者也要对包括乡村在内的全国地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预警,实现基础、水文、环境、工程、生态、旅游地质等的多角度、多方位、综合性转变,最大限度地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建设宜居乡村。
3.4推进地质文化调查,有效融合地质文化村
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地质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方向。建设宜居的乡村环境离不开有形的绿水青山与无形的文化溯源相结合。因此,地质工作既是一个对有形地质地貌全面了解、精准勘查的过程,也是对无形文化的挖掘过程,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为全面多元的地质勘查成果。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国家要加强对地质文化调查的统一部署,拓宽地质工作勘查边界,不再局限于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勘查工作。通过查阅文献、典籍,划定具体的勘查范围,对潜在的国家级、省级地质文化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地质遗迹价值,培育一批新型地质文化乡村。二是进一步挖掘现存地质文化遗址遗迹的文化背景、民俗民风,讲好地质文化故事。三是有效融合乡村地质地貌环境和文化,构建文化产业链。遗迹遗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对遗迹的推广和宣传,让大众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而带动乡村相关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3.5培养地质人才,践行“以人促发展”的长效理念
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人,而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全面起势关键也在人。传统地质工作者多注重实践,而理论知识欠缺,工作中缺乏丰富全面的地质知识体系架构支撑。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地质工作者在勘查时先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等基本情况,以便更快捷地掌握地质环境背后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状况。地质工作相关单位要加强基础研究,引进地质科学方面的高技术人才,熟练运用各种高科技勘查技术和设备,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储备文理皆通的复合型人才,将人文融于技术勘查中,拓展乡村地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使乡村地质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更高。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部署,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系统解读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所面对的经济和法治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解析地质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从地质人才储备、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文化挖掘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大繁荣大发展。
摘自《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4年3期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pyd/109758512875632230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