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方寸之间见“节地中国”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步入存量时代,中国的土地上在发生什么?

  是唤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用地上过紧日子的节地惜地观,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生根发芽。

  是换形——“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寸土”在变换之间生出“寸金”。

  是焕新——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园区,“颜值”与“内涵”齐飞的蝶变俯拾即是。

  这,便是成长中的“节地中国”。

  唤醒:在用地上过紧日子

  这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土地要素制约是一个硬制约,不管宏观调控力度强弱与否,在土地问题上都要长期从紧过日子。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这样指出。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今天,我们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但今天之节地,与过去不同。当快速发展的脚步走过40多年,增量时代已经不再,存量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词,节约集约用地该走向何方?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将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贯穿管理全过程,全链条提高土地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控增量与盘存量“两手抓”——

  一手控增量。全面划定“三区三线”,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通过全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引导扭转依赖增量、规模驱动的发展路径,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手盘存量。建立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利用;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摸清超期未开发土地底数,加强闲置土地司法查封和处置工作衔接;出台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的若干措施,鼓励企业优化开发,促进市场流通转让,支持政府收回收购。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850万亩、闲置土地876万亩。

  优结构与提效率“双面绣”——

  一面优结构。在城镇,着力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在先期福建泉州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扩大到北京等15个省(市)的43个城市,从规划统筹、收储支撑、政策激励、基础保障等方面给予14条支持政策。试点以来,已累计认定低效用地169.55万亩,启动实施再开发136.15万亩。

  一面提效率。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政策供给,优化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和多方案比选。修订发布工业项目、光伏发电站、石油天然气3项用地指标,制定发布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2项行业标准,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及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同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仅去年一年,全国各试点地区合计完成1.31万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总成交额达185.2亿元,累计带动产业投资规模1441.57亿元、解决农村脱贫人口就业6129人。

  重推广与强示范“双引领”——

  一边重推广。发布四批、84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既有破解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碎片化难题的,也有引导产业项目提高亩均投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还有引入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节地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以“技治”“智治”促资源要素精准配置。

  一边强示范。在过去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模范县(市)创建基础上,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认定258个示范县(市),其中土地资源类183个,并在安徽开展省级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一年多来,安徽耕地面积同比增加20.18万亩,连续第3年保持净增长;“地耗”下降5.5%,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4.33%);开发区土地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分别增长了4.6%、3.5%、5.4%。

  2023年1月召开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用山上换山下”“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

  这一连串“换”字概括了新时代的用地之道,也唤醒着各地节地的创新与升级。

  换形: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这是一次用地形态的多维重塑。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大力推广节地模式。”

  打开刚刚公布的第四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从产业园区、工业项目到城乡高质量发展,38个鲜活案例生动演绎着“存量如何换增量”“地下如何换地上”“资金、技术、数据如何换空间”。

  “用存量换增量”,一个个“沉睡”资源被唤醒——

  在江西南昌,中心城区的695.58亩“边角地”,变身街心公园、停车场、休憩地。一个个“小空间”,既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又给老百姓带来了“大幸福”。

  在宁夏灵武,老风电场通过机电组“以大代小”增容更新,在场区规模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仅增加3.16%的情况下,实现了发电能力翻倍。

  在湖北建始,旧体育场通过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容积率提升到1.19,建筑密度升至74.81%,增加了400个地下停车位,既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也缓解了老城区“停车难”。

  再看江苏南通、河南开封、山东齐河,通过低效工业用地的退出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一个个老旧工业区在“腾笼换鸟”之间释放了发展空间、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

  “用地下换地上”,一座座城市建起立体“坐标轴”——

  在河北雄安,“开路先锋”雄安站,创新采用“站城一体化”“站桥一体化”“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理念,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夹层、桥下、屋顶、周边城市通廊等空间,有效减少了高铁线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既保护了生态,又节约了土地,还减少了能耗。

  在海南陵水,一个省电、省水、省地的海底数据中心,通过土地使用权分层出让成功建成。相较于同等规模的陆地传统数据中心,不仅节省了土地上百亩,还能每年节省用电1.22亿千瓦时。

  在吉林长春,朝阳区采用“地上公园+地下停车”的立体开发模式,新增了2000余个地下停车位,巧妙化解了群众看病“停车难”,最大程度保护了吉林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的风貌。

  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电力、通讯、原水、给水、污水、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线集中入廊,并通过园区内工业污废水集中处置,实现了设施共享和集约化建设,为企业生产又腾出1500亩土地。

  在甘肃天水,甘谷县针对电缆电线交织、排水不畅等问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对架空线路改用地埋管沟,分类安排各类管线,同时开发地下商业和地下停车场,不仅新增建设用地2万多平方米,还实现了地下综合管沟及平急两用改造,增强了城市韧性。

  “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一项项创新化节地于无形——

  在山西太原,杏花岭区采用梳齿交换技术和“互联网+智慧停车”模式建设多层停车楼,每辆小汽车的停车位占地不足20平方米,较传统地面停车模式减少约40%。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在升压储能站选址、建设过程中,在满足自然条件和工程特点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防火、卫生、运行检修、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建筑物间联系等各方因素,实现了耕地的最少占用。

  “油井星罗棋布,井路交叉纵横”的山东东营,创新采用组合大型丛式井组的“井工厂”开发模式,将地面井位集中起来,通过在一座平台打多口定向井,实现了生产区域共享、作业空间重复利用,使单井占地减少了0.7亩。

  而福建福州、陕西西安,则通过将数字三维技术运用到土地开发利用方案比选、低效用地监管跟踪,以资源要素保障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大幅减少了土地需求,提高了低效用地处置效率。

  还有新疆、湖北孝感、四川成都,那里的高速公路项目通过优化交叉工程设计、压缩内侧车道宽度、道路两侧设置路肩墙、控制沿线设施规模、仰拱弧形端头模板代替传统木质模板等新型工艺,既大大节约了土地,还为野生动物留下了迁徙通道,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辛勤耕耘,春华秋实。据测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 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45%。

  这个来之不易的数字,意味着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小了,潜力和后劲更足了。

  焕新:城乡风貌日月新

  这是一场内外兼修、破旧立新的城乡蝶变。

  节地,从来不止于土地,能“节”出产业兴旺、环境改善,还能“节”出文化繁荣。

  在京西永定河畔,百年首钢的老厂房之间,“长”出了一座“活力秀场”,引领着京西蝶变,并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16日,这里的一座熄焦塔摇身变成皮爷咖啡店,成为新晋网红。即便炎炎夏日,咖啡店内依然座无虚席,不同年龄层的客人共享着这片焕新空间。

  在这里,出圈的滑雪大跳台、三高炉、网红咖啡店,皆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成。工业遗存不但没有荒废,反而变身商业、办公、文旅、体育、科创等多种业态,以“原汤化原食”的方式重获新生。

  在涅槃中重生的,还有重庆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曾经,这个承载了重庆人乡愁的“山城之梯”,在数度变迁中逐渐衰败,甚至沦为“贫民窟”。为了重新点亮这座地标,重庆在维持原有辨识性街巷格局基础上,通过留、改、拆和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盘活城镇低效用地88.5亩,优化了用地结构,保护了传统街巷格局,也完善了基础设施。

  如今,重燃“人间烟火”的十八梯,重庆美食应有尽有,蹴鞠、点茶、射艺等国潮宋韵活动也尽可体验……2024年春节期间,这里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40万人次,同比增加135%。

  在深圳罗湖区,同样也有一个可以与情怀记忆干杯的地标——金啤坊。

  这个艺术街区所处的地方,是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原金威啤酒厂的旧址,有着深圳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在改造更新过程中,罗湖区通过3宗地分层立体出让,在地上、地下建了各长25米的3条通道——人行架空连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车行通道,将南北串联起来,一举解决了人车分流、居民出行、游客参观的交通问题。

  而由旧啤酒厂改造的街区,像一座立体的工业迷宫,一街一景都充满了设计感。今年4月,作为深圳唯一,金啤坊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

  老工业焕然新生,新商业不遑多让。

  在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畔,有一个被称为“城市级事件发生地”的地方——苏河湾万象天地。这里落成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开展了百余场高声量活动。年轻人争相“打卡”,沿河“旺楼”一铺难求……

  如此高人气,与它的立体交互式开发不无关系。

  上海从一揽子解决苏河湾滨水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公共空间不足、历史风貌保护难等问题入手,采用“地面公园绿地+地下商业综合体”的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打造了自然生态与商业服务、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立体多层交互的城市空间,让商业形态自然衔接了4.2万平方米城市绿地,以及天后宫、慎余里两处文保建筑。

  “古建新生、让渡商业面积给公共绿地”,不但没有降人气,反而为商业聚合 IP塑造了独特优势。

  “东方明珠”上海如此,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亦是。

  随着地上空间的开发日趋饱和、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变大、城市交通日益拥挤,景洪市向地下要空间,建设了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地下商场——勐泐文化广场,节约土地上万平方米。

  这里集旅游、休闲、康体、商贸多功能于一体,有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西双版纳街区”BOPOMO主题集市,为美丽的西双版纳增添了一抹新绿。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节约集约用地,一个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亩、10亩、100亩……“寸土也得生寸金。”放眼中华大地,从东北平原到华南大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各地正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节约集约用地,撑起“节地中国”的筋骨,畅通“节地中国”的血脉,并向着更高水平的节约迈进。(车娜)


原文链接:https://www.mnr.gov.cn/dt/pl/202406/t20240626_28494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