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治——自然资源部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
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聚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郑州市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上下满目新。五年来,自然资源部门聚焦“两统一”核心职责,牢牢把握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着力以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让古老黄河展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画卷。
大河之纲
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
规划引领,纲举目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自然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为沿黄省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夯实空间基础。
推动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沿黄河地区是重大历史机遇,需要科学谋划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
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推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产业空间和邻避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区域协同,促进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提升国土空间综合承载能力。目前,该规划正在按程序报批。
沿黄地区各省份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重要论述,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优化黄河流域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目前,沿黄地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均已由国务院批复实施。
沿黄地区各城市在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统筹优化各类空间功能、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推动中心城市服务能级提升,提高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黄河流域超90%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沿黄各地区自然资源部门推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目录清单,强化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持续推进各领域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工作机制,通过“一张图”统筹各相关领域空间需求、协调解决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同时,严格规划实施管理,确保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制度,及时发现沿黄地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完善。相关城市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要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2021年6月启动的黄河流域监测评估预警,迄今已按季度连续完成10期监测分析工作,相应的调查核实工作机制得以建立。部分省市列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试点,积极推动建设“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更好支撑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大河之要
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整体把脉、系统开方,要求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自然资源部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黄河流域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着力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体系,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2020年,党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印发,部署了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重大工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编制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
自然资源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印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海岸带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指导沿黄9省(区)编制印发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明确黄河源、甘南—若尔盖、黄土高原、秦岭、贺兰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和矿山生态修复等任务布局。
实施山水工程,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自然资源部配合财政部指导黄河流域相关省份推进“十三五”期间陕西黄土高原、甘肃祁连山、青海祁连山、山东泰山区域、山西汾河中上游、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宁夏贺兰山东麓、河南南太行地区等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实施和验收等工作。
“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部配合财政部在黄河流域相关省份新部署了三批8个山水工程,包括山东沂蒙山区域、甘肃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西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宁夏黄河六盘山生态功能区、青海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等。截至目前,16个山水工程累计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95亿元,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0多万公顷。
山水工程系统实施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等,对于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等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流域内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矿区涅槃重生,开展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能源流域”,大量矿山为流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繁重的生态修复任务。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组织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核查认定,建立部省统一的存量任务台账并实施“销号”管理。印发《“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分省明确工作重点及目标任务。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和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为实施协同治理、系统治理提供依据。聚焦黄河流域煤炭开采引发生态问题等提出研究对策,形成《黄河流域煤炭开采生态影响研究报告》,为沿黄河矿山生态治理提供参考。支持在宁夏、陕西等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探索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据统计,2019年~2021年,自然资源部商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6.8亿元,支持黄河流域实施1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涉及6个省(区)、17个地级市、85个县(区),每个项目安排奖补资金3亿元,预期完成治理面积超2.4万公顷。通过开展地形地貌重塑、植被恢复重建、土地复垦利用等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矿区及周边人居环境,促进了采矿废弃土地盘活利用,增强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支持在宁夏、陕西等地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探索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指导沿黄河9省(区)建立健全针对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审查、基金计提使用、验收质量管控等制度体系。河南、内蒙古等省(区)专门出台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地方性法规,提升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法治保障水平。
守护蓝色家园,实施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修复——
“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支持山东省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实施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已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7.5亿元,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8.2公里、滨海湿地8900公顷。
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拆除滩涂上的围海养殖堤坝、疏通潮沟,改善了滨海湿地水动力及生态环境。同时,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使碱蓬等耐盐植被获得自然增长的基础生境,提升了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大河之福
绿色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岁月奔流,大河汤汤。沿着黄河的行进轨迹,我们见证黄河流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也见证黄河正在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黄河之源,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突出制度性创新、系统性治理、普惠性共享,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十多万牧民放下牧鞭,吃起生态饭。
在四川,黄河干流只有170多公里长,却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2024年5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调查队员一天内就偶遇了3只大熊猫。四川与甘肃、陕西共同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让大熊猫物种从濒危降为易危。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2022年开工的若尔盖山水工程,布局黑河、白河、贾曲、大渡河、岷江及白龙江六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大趋势。“以前不戴围巾包脸,就会满嘴的沙,吃东西都‘嘎吱嘎吱’响。现在,只能从一格一格的沙障中看到些许沙土的影子。”当地村民形象地说。
“一河清水送下游”,黄河甘肃段再造秀美山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绘就陇原“富春山居图”——
过去三年,甘肃完成了国土绿化2952.05万亩。2022年和2023年,甘肃国土绿化面积均居全国第2位。地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民勤人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把沙漠变成绿洲。作为曾经的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建设“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截至2024年6月,已有7.86万户、28万名群众远离了危险、搬出了安全、搬进了幸福。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宁夏精心呵护黄河,将“一河三山”作为生态坐标、发展基准线——
宁夏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宁夏研发的“草方格”治沙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入选联合国“环境保护500佳”。废弃采砂坑缘何美酒飘香?在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与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延长了生态产品价值链,把废弃采砂坑变成“紫色聚宝盆”。源石酒庄三代人经历了从采砂、造林、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实现了从矿主到庄主再到园主的职业变迁,成为当地推动绿色发展的佳话。
位于黄河“几字湾”的内蒙古,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把“沙进人退”变为“绿进沙退”,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协同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系统谋划综合性保护和修复措施。推广“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磴口模式”,促进“光伏治沙”与“板下经济”有机结合。将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重点勘查开采区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有效衔接,全面推动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乌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的“握手”,开发芦苇“资源链”,做优生态圈,走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纵跨黄河、长江流域,陕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用心守护重要水源涵养地,坚决当好秦岭卫士,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目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黄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黄泥沙量较上个十年减少三成。秦岭北麓(西安段)山水工程尊重近自然修复理念,科学诊断秦岭生态问题,避免过度修复。陕北榆林、延安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工程,绥德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黄土高原土地保护永续利用之路、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黄河好山西才更好,山西美黄河会更美。山西加快建设美丽山西,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重大工程,下大功夫做好黄河文章——
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山西建立“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机制,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两山”绿化。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汾河流域山水工程让“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红嘴鸥现身太原汾河湿地公园,运城黄河湿地保护区成为西伯利亚野生白天鹅栖息越冬地。打造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探索矿业权改革,开展煤铝等伴生资源开采试点。
河南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让安澜、绿色、美丽成为黄河河南段的关键词——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在河南奔腾711公里,沿黄地区既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生态脆弱带。河南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成沿黄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绿化造林46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00平方公里。南太行山深处,当地的山水工程促进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保育与生物多样性维护,显著降低了黄河中下游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风险,保障了黄河生态安全。
蜿蜒万里,黄河在山东入海。山东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笃定向“绿”而行、向“新”而进——
山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林业、海洋等完全融合的体制优势,在沿黄省份中首个印发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大河之洲,群鸟翔集,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东营、济宁入选“国际湿地城市”。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加强黄河与海洋水文连通、互花米草治理,加快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在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800万亩,为“中国粮”安上了“耐盐芯”。创新要素保障政策,助力沿黄9市一体化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
大河奔流歌未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实施黄河流域“十四五”山水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省份因地制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更好推动黄河流域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09/t20240915_28589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