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鲁农技字〔2024〕27号
各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0月8日
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苹果是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指示要求,立足我省苹果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建设“现代果园”、打造“现代果业”为主攻目标,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强化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按照“稳规模、调结构、优模式、强链条、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推动苹果产业走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到2028年,全省苹果产业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果园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区的产量占比达到85%以上,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左右,其中现代栽培模式苹果园达到120万亩左右,产量逐步提升到1100万吨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升级栽培模式,实施现代果园建设行动
1.加快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对具备改造基础的老旧果园,按照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优化品种应用、优化地力水平、优化种植模式的“五优路径”推进改造提升。对具备改建条件的,按照现代栽培模式,加快改建成为标准化现代果园。鼓励利用“四荒”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有关政策要求,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提升果园规模化水平和优势区域产业集聚度。(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
2.健全优质苗木繁育体系。鼓励苗木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入合作,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打造优质苗木品牌,扩大优质脱毒大苗市场供应能力。推广苹果矮砧脱毒分枝大苗繁育技术,引导支持苗木企业建立专业采穗圃,提升品种和砧木脱毒原种供给能力。(省农业农村厅)
3.持续提升果园土壤质量。改革传统土壤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果园生草、果园废弃物利用、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持续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果品品质。(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
(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品种技术创新行动
4.加快新品种和砧木创制。高质量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凝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国家苹果育种联合攻关团队等优质科技资源,加强苹果新品种、砧木创制。按照“早中晚、红黄绿”的原则,加快培育、储备一批不同大小、用途、熟期、色系、果形、口感优良品系。重点选育推广优质、抗病、耐储、适宜轻简化栽培品种,以及功能型特色品种,着力破解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5.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与示范。加大轻简化、智能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在果实免套袋栽培、化肥农药减量、果园土壤健康、果实品质提升、果品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破解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难题。(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6.加快推进现代果业装备研发制造。加快苹果采摘、田间管理、产后加工及水肥一体化、果园支撑系统、各类防护网等机具装备的研发生产,构建适合我省省情、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着力提高苹果园管理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三)做强苹果加工业,实施产业延链强链行动
7.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产区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建设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设施设备,支持建设苹果信息数据平台、电商交易平台,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
8.鼓励发展初加工业。推广应用适应不同生产规模的果实分级设备,推广普及果实分级和商品化处理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专用加工型苹果生产基地,发挥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的集聚作用,培育壮大果汁、果脯、罐头等初加工企业。(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9.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和引进一批果品高端精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新的加工品,推动形成果品精深加工雁阵集群,延伸产业链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
(四)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行动
10.培育壮大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各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苹果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苹果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鼓励通过转包、互换等方式,发展一批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步解决果园地块碎片化和经营分散问题,实现适度规模化。推广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合作社模式,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小规模生产农户的组织化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
11.大力发展农业综合服务团队。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乡土人才三位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团队。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轮训制度,提高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支持建立涵盖生产、加工、科研、推广等各方面的苹果产业协会,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苹果园托管、半托管服务,推动构建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挖掘培育乡土人才。(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供销社)
12.完善企业主体联农利农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联合方式,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与果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建设一批以苹果产业为基础和主要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
(五)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优化提升行动
13.加强品牌培育。按照“特色优势树品牌,龙头企业造品牌,文化内涵升品牌,质量诚信护品牌”的工作思路,抓好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培育。发挥“烟台苹果”“沂源苹果”等产品品牌、地域品牌的叠加优势,把文化资源、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
14.加强品牌推广。发挥好专家、协会、论坛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中的作用,鼓励苹果相关企业参与、参加、主办多种形式的展览展销活动,提升“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的办会质量和影响力,结合“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等宣传途径广泛推介山东苹果品牌,提升山东苹果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
15.创新市场营销。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产销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提高山东果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苹果产业主产市要把苹果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优化苹果发展布局,加强产业发展宏观指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自然资源部门要统筹果园与耕地的占补平衡,林业部门要加强管理范围内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管理;科技部门要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破解重大品种和技术短板;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集成,支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属涉农科研和教学单位要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注重苹果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二)注重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好苹果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抓好《山东省“十四五”水果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苹果主产市和主产县(市、区)依据各自的资源禀赋谋划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制定本辖区内苹果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建设一批以苹果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农业农村厅)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大信贷、设施农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市县因地制宜开展苹果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苹果商业保险。组织实施好“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培优做强全产业链。(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
(四)注重工作统筹。把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把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果业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与精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五)注重数字赋能。加强苹果产业基础数据采集、归类、分析、使用和保护。建立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电商平台、数据公司合作,推进苹果生产、存贮、营销、消费信息共享共用。(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大数据局)
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茶产业是我省农业高效特色产业,在推动主产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推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鲁茶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鲁茶产业体系,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完善产业体系,加快品种调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融合发展,打造“三茶”统筹协调、产品优质多元、三产深度融合的中国北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到202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年产量保持在3万吨以上,干毛茶总产值达到80亿元,综合产值超200亿元,厚植鲁茶新质生产力,促进茶科技、茶文化进一步创新提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茶产业支撑乡村振兴能力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品种调优良种工程
1.建设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强资源整合和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在日照市建设1处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到2026年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争创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北方中心和江北茶区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
2.加强特色茶树品种选育和推广。构建北方特色茶树育种技术体系,加强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宜机化品种、生态经济型品种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到2026年,选育推广5个以上综合抗性强、产品特色突出、品质指标优异的突破性茶树新品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3.完善茶树良种快繁体系。加强高标准母本园、采穗圃、组培室等建设,在日照、泰安等地建设茶树良繁中心2处,进一步完善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智能化快繁设施,提高苗木繁育能力和水平。到2026年,形成年繁育能力8000万株以上优质苗木生产规模,一级苗木达标率超8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
(二)实施品质提升绿色引领工程
4.加强低产低效及老茶园改造提升。大力推广现代生态栽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栽培模式,在日照、青岛、临沂、泰安、潍坊等主产区,每年建设5处20亩以上的标准园,鼓励补贴改换茶树新品种,改良茶园土壤,完善蓄排电力、防灾减灾、生态防护等配套设施设备,带动全省无性系良种比例和茶园机械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6年,改造低产低效老茶园3万亩,茶园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省农业农村厅)
5.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茶。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配套技术及设施设备,科学管控茶园投入品使用,强化鲜叶质量整治与提升,推动固碳减排、绿色安全生产。加快酵素菌技术、数字技术在生态低碳茶的全产业链应用。到2026年,全省新增认证生态低碳茶产品5个以上,全省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的茶园占比达20%以上,每亩节本增收5%以上。(省农业农村厅)
6.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区域特色鲜明、品质优异的茶叶初精深加工技术,形成主导产品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拓展茶产品种类、功能及用途,提升价值链。开展茶叶加工企业改造提升行动,每年在主产区改扩建3~5处高标准规模化茶叶加工厂(中心)、8~10处中小微茶叶企业改造提升厂(点),带动茶叶加工环境、装备设施更新升级。到2026年,全省通过“SC”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特色茶生产比例提高1%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三)实施主体培优转型跃升工程
7.加快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引育一批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地方茶产业突破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优先推荐省级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支持各级龙头企业,加快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到2026年,全省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个以上,新打造若干个更具竞争力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茶叶企业。(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
8.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茶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种植户组建茶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联农带农水平,促进茶旅文康养体一体化发展。到2026年,全省新培育50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家庭农场和新型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50家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
9.加快推广智能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茶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利用数字化手段,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交易管理模式、精准服务模式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大数据平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茶农+社区消费”协议托管等新模式,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到2026年,培育20个以上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链主”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
(四)实施科技赋力突破工程
10.加强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以产业技术体系为基础,建设科技创新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实验室或茶叶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以茶产业为特色的岚山省级农高区建设,鼓励先行先试。力争到2026年,全省打造3个以上省级茶叶科创平台,形成茶业创新驱动新引擎。(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11.加强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聚焦基础前沿重点领域,立足鲁茶特色,在茶园防灾减灾技术、茶树数字化繁育关键技术、茶叶生产智能调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强化交叉融合技术研发,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到2026年,在涉茶理论、技术、工具、方法创新上取得一定的突破。(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12.完善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加岗站设置数量,进一步提高覆盖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力关键技术攻关,集中突破一批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的绿色、高效茶叶生产技术体系,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加强茶叶推广体系建设,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推广项目等支持力度,促进新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到2026年,集成推广20个以上涵盖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标准,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五)实施品牌整合提升工程
13.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品牌内涵,提高数字化营销推广力度,全方位提升“日照绿茶”“崂山茶”“泰山茶”三大地方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探索融合花草茶、中药茶等代用茶资源,对部分小型地域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中国高纬度浓郁好茶品牌——“鲁茶”省级公共品牌(含代用茶)。新开辟“海曲雨青”“崂山龙须”“莒南白茶”“齐鲁红茶”“烟台茶”等高端品牌新赛道,壮大鲁茶品牌集群。将具备条件的“鲁茶”品牌纳入“好品山东”培育库,鼓励参加“好品山东”品牌遴选。到2026年,全省形成3~5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知名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
14.强化品牌协同发展。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形成“母子品牌”同频共振、互补发展的良性机制,增强品牌发展合力。健全完善区域公共品牌政策体系,强化品牌监管。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到2026年,打造一批“大而优”“小而美”的茶叶品牌,培育一批百万级以上产品品牌,基本形成“鲁茶”品牌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
15.深化品牌市场推介。发挥区位集散地优势,强化产销协同,持续办好济南、青岛、烟台等茶博会,共同打造地方名茶展销平台和全国茶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茶王大赛,支持企业参与茶业技能大赛、展会展销等活动。讲好品牌故事,做到融合传播,推动品牌“走出去”。到2026年,打造一批以省市县乡不同级别“茶王大赛”为主,群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地方标志性专题活动,提高“鲁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重点打造1个标志性鲁茶品牌推广活动。(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
(六)实施文化铸能赋魂工程
16.加强齐鲁茶文化创新发展。加大儒茶文化等齐鲁特色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断推动“茶+”文化发展,扩大茶文化消费,引领茶叶消费升级。争创中国儒茶文化中心,用儒茶故事、儒茶思想,推动中国茶文化更好融入生活、走向世界。争取更多的茶叶技艺项目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壮大传承人队伍,优化传承结构,加强茶文化文创作品的孵化提升。力争到2026年,建设一批儒茶文化传承基地、茶廉文化教育基地,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的传统茶叶工艺支柱项目。(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17.加快齐鲁茶文化宣传推介。组织开展齐鲁茶文化推介服务活动,推动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五进),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不断增强产业文化软实力。定期组织举办茶文化展,支持地方适时组织开展采茶节、茶文化论坛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茶、爱茶的良好氛围。(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七)实施融合发展提档工程
18.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保障茶产业发展设施农业用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符合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茶叶加工、流通项目建设用地,鼓励通过盘活农村闲散土地等方式挖潜存量土地用于茶产业发展。深化金融伙伴机制,支持为有意愿的现代鲁茶产业项目、企业匹配金融合作伙伴。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茶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开展茶非遗项目宣传展销窗口,促进茶叶与流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省委金融办)
19.打造融合发展精品项目。引导“茶+”业态创新发展,积极开发茶康养、茶研学、茶非遗等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茶产业附加值。支持发展茶馆业、特色茶室等“沉浸式”体验消费,营造新的茶叶消费环境。支持本土新茶饮扩张发展,培育茶叶新经济增长点。在主产区建设一批以茶为主题的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加强茶叶批发市场、茶城建设,打造标杆式北方茶叶市场。到2026年,每年打造1~2个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片区,10个以上茶叶美丽休闲村镇,5条以上茶旅精品线路。(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主产市要充分认识茶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区域茶产业提升发展具体落实措施。建立健全推动茶产业提升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品牌建设等重大问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各茶区成立茶产业发展智库或技术体系,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立鲁茶产业联盟,建立政产学研用等合作新机制,唱响鲁茶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夯实工作责任。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具体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集成,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部门要推动茶产业创新性品种创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强以茶产业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茶叶小作坊的监管,加大对假冒“日照绿茶”“崂山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推动生产企业开展SC认证。发展改革、文化和旅游、自然资源、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供销社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各主产市要加大生产季节监督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查处在茶园上违法使用农药的行为。(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
(三)加大扶持力度。要统筹利用相关财政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探索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茶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质量提升。加大对茶叶产区的扶持力度,支持创建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片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高效设施农业、基层农技推广等产业扶持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研发项目,适当向茶产业倾斜。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在改换良种、装备更新、品牌推介、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对涉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保险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投资等方面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支持,鼓励保险机构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保险品种,因地制宜开展茶产业特色保险业务。持续加大对茶产业链各环节人才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加强涉茶高层次人才、非遗传承人、齐鲁工匠等的培育,在齐鲁首席技师、省技术技能大师、乡村之星等省级重点人才分类认定和支持方面,适当向茶叶人才倾斜。(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税务局、省委金融办)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wgk/tzgg/tfwj/202410/t20241031_47676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