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奇闻 > 正文

农业农村部就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12-10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农业农村部于12月5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丁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2年1月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完成。目前已经进行了三年,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阶段性进展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先生;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先生;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先生,为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我们的提问。

  我是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丁斌。首先,请杨鹏先生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 杨鹏: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今年土壤日的主题是“促进土壤养护:测量、监测、管理”,强调准确的土壤数据和信息对于掌握土壤性状、促进可持续土壤管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个主题与我们当下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高度契合。我想,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举办“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有关进展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是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次普查于1958-1960年开展,第二次普查于1979-1984年。两次普查为我国相关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虽然经过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十多年来,我国土壤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普查的数据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

  2022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式启动。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要求,计划用四年时间,重点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开展一次“全面体检”。2022年,主要完成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局,并选择88个县开展试点工作;2023-2024年,全面铺开,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1月底;2025年,完成普查数据审核和汇交汇总,开展相关成果编制等。

  这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在4年内完成287.2万个样点的布设、调查、采样及样品制备、化验等工作,还要形成相关成果,是一项专业性强、环节多、技术要求高、涉及层级多的工作。要查清土壤资源状况就必须掌握土壤发育特征、成土因素及空间分布规律,也要掌握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都需要参与者掌握土壤学相关专业知识。普查涉及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功亏一篑。

  三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统一规范,健全普查队伍,强化质量控制和培训指导,加快普查进度,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成效。形成了系列制度规范,明确了技术路线,构建了满足全面开展普查工作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确保查得准、效率高。我们组织了3万余家单位40余万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个县,足迹北至漠河、南至三沙、东至黑瞎子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对约110亿亩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验。2024年11月15日,最后一个采样点顺利收工,标志着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如期圆满完成,共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到88%。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持续强化跟踪指导,做好技术支撑,加强普查保障,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指导各地尽快完成土壤普查内业测试化验,扎实推进数据验收、成果形成等工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丁斌:

  谢谢杨鹏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京报记者:

  我们知道,全国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考虑?有什么样的目的?

  杨鹏: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类型、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利用结构和耕地的利用方式跟四十年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亟需掌握当前土壤质量的状况,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总体而言,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守住一条红线。即守牢我们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强,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的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已经摸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展土壤三普工作,实施耕地质量的“全面体检”。

  二是提供一个支撑,即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土壤肥力与健康指标数据做支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需要详实的土壤特性指标数据作支撑。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需要土壤养分指标数据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精准化更离不开土壤大数据的支撑。

  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即保护环境,发挥土壤资源生态功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用地的土壤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区域农田土壤退化问题突出,有的地块土壤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土传病害加剧,都制约了土壤多功能的发挥。全面掌握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土壤性状,可以有效发挥土壤的生产、环保、生态的功能。

  四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水土光热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土壤普查的基础数据作支撑,有利于推进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因土适种、科学轮作,农牧结合,因地制宜,多业发展,实现既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食物多样,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三次与前两次相比有哪些特点?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 吴文斌: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次于1958-1960年开展,重点围绕摸清耕地土壤资源分布和农民改土用土的经验来开展,普查内容较为有限。第二次于1979-1984年开展,查清了当时我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等基本性状,重点关注土壤肥力。这次土壤三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设计新。土壤三普遵循普查的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充分借鉴和利用已有方法与成果,创新总体设计,坚持六个结合,即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现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分析相结合、表层土壤采样与剖面采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队伍相结合。同时,实施六个统一,即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普查技术规程、统一普查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外业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标准、统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应该说较前两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三普设计科学先进,确保了普查成果的统一性、可比性和精准性。

  二是布点准。土壤普查不是对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进行调查,而是用一个采样点的土壤性状来代表类似的一片区域。通常来说,采样点越多,普查结果越准,但时间也越长,成本也越高,所以布点是一个大学问。前两次普查,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靠专家经验找点,而这次土壤三普是在充分继承历史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统一构建集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于一体的电子化工作底图,结合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在底图上精准布设样点,再经各省份校核认定,最终完成了全部287.2万个样点布设,表层样点279.3万个,典型剖面样点7.9万个。其中在耕地、园地布的点比林地草地密度大,耕地样点占比74.5%。

  三是查得全。前两次普查,外业调查信息和内业测试指标相对较少,比如土壤二普主要关注与土壤肥力相关的指标,而土壤三普一方面进行全面体检,覆盖了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等多类指标,要调查样点的成土环境、地表特征、土壤类型等近百项信息。测试表层样点中,耕地园地指标29项、林地草地指标11项。剖面样点中,耕地园地指标43项,林地草地指标17项。另一方面,土壤三普还专门安排了盐碱地土壤、土特产区土壤和土壤生物等专题调查。在盐碱区域、土特产优势区分别做了一些盐碱理化分析指标及可能影响土特产品质的理化分析指标,部分点位的土壤样点还需测试生物指标34项。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需要在四年内完成,请问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

  杨鹏: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三年来,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全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完成普查试点,推动各地加快普查调查采样和测试化验,推动相关专题调查,构建土壤资源库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完成普查任务试点。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选定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88个典型县开展试点,并选定了8个省份开展省、市、县联动试点,检验了技术路线、规程规范和工作体系,为全面普查做好了充分准备。各地及时完成了8.8万个样点的普查试点任务,覆盖耕、园、林、草等农用地面积3.3亿亩,形成试点县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耕地质量等级图等成果,为地方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二是圆满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各地组织了1.5万余支外业调查采样队伍,克服日晒雨淋、地形复杂等困难,背负器材和样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截至2024年11月15日,如期圆满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其中,表层样点完成279.3万个,采集混合样品279.3万份。典型剖面样点完成7.9万个,采集发生层样品31.7万份。2123个县完成了外业质量县级自验,1269个县完成了省级质量验收。

  三是有序推进内业测试化验。各地组织390家样品制备机构和865家检测实验室,在采样高峰期加班加点、日夜奋战。截至2024年11月底,样品制备进度达99%,检测进度达88%,近2000个县完成了样品检测,520个县完成了内业数据审核,部分地区已开展内业质量验收工作。

  四是加快资源库构建。目前已完成国家级数据库搭建,累计存储成土环境、土壤利用状况调查信息和影像资料超过2亿条。土壤测试化验信息超过6800万条,启动样本库建设共计划存储约1000万份土壤样品。目前样品入库进度接近三分之一。

  五是加快推进专题调查。结合普查试点,在盐碱地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0万亩的198个县完成了重点区域盐碱地资源调查。目前正在全面推进766个县的盐碱地土壤专题调查。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设了2100个国家级土壤生物专题调查典型样点。今年10月底,已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有力有序推进土壤普查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加快完成内业测试化验任务,指导地方扎实开展外业、内业质量分阶段验收,坚决查处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保障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持续加强分区包片技术指导和分级分类培训,指导成果编制,加快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土壤普查是土壤的全面体检,请问此次土壤普查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张佳宝: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土壤普查,大家都知道,要查清质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如果要查清内因的话,必须要开挖土壤剖面和采集土壤样品,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化验,获取结果。如果要调查外因的话,首先要调查土壤植被的情况,以及利用方式和强度,还有地形地貌,还有光温水热条件,这些都是外因。把这些结果和信息将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实体样品的形式把它保存起来。同时,要形成一系列的土壤图。具体来说,这一次土壤普查主要有五个重点任务:

  一是查清现状,要摸清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和养分元素等,同时全国典型土壤类型还要调查土壤的生物性状,过去这个性状是很少调查的。例如,如果土壤过酸或者过碱,植物是长不好的,这就是性状。再有就是发现土壤中蚯蚓比较多的,这个土壤是肥沃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查清这些性状,了解土壤资源,有助于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土壤资源。

  二是要查类型。我们在1米深的土体当中要调查不同深度的土壤层次的性状特征,辨别它们的类型,这是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比如,黄淮河平原有一种土壤是上砂下黏的,这类土壤是保水保肥,稳产高产,老百姓给它起个名字叫“蒙金土”,这就是它的特征状况。还有山地丘陵的土壤,这些土壤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层的浅薄、土壤砾石含量高,跑水跑肥,我们叫漏水漏肥,这类土壤的生产性能低,改良的难度就特别大。

  三是查利用。充分掌握现在的利用状况,包括立地条件,所谓立地条件就是耕地周边的地形等因素,农田基础设施状态,比如水渠这些是要调查的,还有种植作物、化肥农药投入,以及产量水平的情况。这些人为因素特别影响了土壤质量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对比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土壤性状的变化,来筛选出高质高效的投入产出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是建档案。建档案就是建立土壤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包括土壤数据库和样本库。土壤数据库是为每一个样点和每一种土壤建立详实的身份档案。土壤样本库是土壤的“时间胶囊库”,将长期保存约1000万份土壤样品,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壤样品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举个例子,100多年前,我们才知道土壤当中有什么养分,植物需要什么养分。如果我们以未来为坐标轴的话,我们现在看土壤的话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要把这个土壤留给百年以后再研究,那么这就特别重要。

  五是制图集。档案记录的是样点个体信息,要实现对土壤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管理,还要由点到面,进行分类、分区、分级进行制图。也就是说,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就是我们的制图思路。第一类基础类型的图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不同指标的土壤属性图,所谓属性就是酸碱、氮磷钾。第二类是应用类图集,包括耕地质量等级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应性图等,这些图集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最直接的依据,可以做到因土施策、挂图作战。谢谢大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请问农业农村部是怎样牵头组织实施这次普查的?

  杨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通知,打响了土壤普查的“发令枪”,成立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等九个部门和单位。同年2月,领导小组召开电视电话会,全面动员部署,启动了普查工作,印发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内容、操作步骤、质控措施、进度安排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

  一是构建了组织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有25个,由农业农村部分管部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推动各省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上下同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组建了由10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从上百家科研单位遴选出约150名专家组成了技术指导组。各省土壤普查办研究选定100余家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作为技术支撑单位,遴选了约3000名专家支撑技术工作。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谋划。试点先行,检验完善了普查工作方式和技术路线,编制完善了国家级整体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制定了盐碱地土壤、土壤生物等专题调查实施方案,制修订了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质量控制各环节14项技术规程规范和31项工作指引,确保全链条规范化实施。统筹谋划成果,印发了县级成果清单、形成方法及验收标准等。

  三是加快普查进度。指导地方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抢抓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的腾茬窗口期采样,加快外业调查采样进度,指导各地细化测试化验机构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加强内业检测化验机构遴选,确保样品采集后能够及时制备、检测,避免样品积压。同时,组织国家级专家对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地区开展帮扶,加快普查进度。

  四是强化质量控制。外业方面,组织专家开展线上及现场抽验,提出8大类、150条整改意见,形成常见问题答疑清单。组织各地针对问题清单,开展全面回头看,完善部分样点调查信息,重新调查采样1.9万个样点。内业方面,指导各地开展实验室能力测试、留样检测等。建立完善土壤检测指标国家级、省级数据阈值,制定43项审核方法及流程,组织国家级质控实验室对各地253家检测实验室开展飞行质控,督促整改相关问题。

  五是完善支撑保障。强化技术培训,国家层面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组织培训师资,并指导各地分级分类培训100万人次。落实技术领队持证上岗制度,考核发证4.4万人次,培养锻炼了一批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立专家分区包片指导制度,国家层面组织专家分8个片区,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包片指导,及时发现并指导解决工作技术问题。省级层面组织专家包服务到县,通过深入一线现场指导,一对一连线问诊等形式,落实落细各项技术要求。强化投入保障,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采取了哪些新技术、新手段,确保查得准、查得快?

  吴文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普查充分吸收土壤学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承接已有普查调查成果。同时,充分运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手段,全面支撑土壤普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实施。

  从普查理论和方法看,四十年来,世界和我国土壤学的发展为本次土壤普查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土壤分类系统朝定量化方向发展,土壤三普一方面继承并完善了发生分类体系,同时也吸纳系统分类成果。在成果制图方面,土壤三普充分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土壤学的理论支撑高精度成果图的编制。

  从土壤普查实践看,在过去二十年里,相关部门也开展过全国国土调查和一些土壤专题调查。土壤三普充分借鉴了这些调查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上述调查的成果,优化完善土壤三普的样点布设、指标化验、成果编制等。

  从普查技术看,这次普查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终端、现代测试化验、数字土壤制图等技术,全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协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查得准、查得快。

  在外业调查采样环节,设置了电子围栏,到达布设样点位置100米半径范围内才能够进行调查采样,这样“一点一坐标”的方式确保样点典型真实。通过外业调查APP可实时填报上传数据,后台同步进行质控和审核。在样品流转和制备环节,采取“一码一身份”的方式,每个样品都有专门的编码,分配不同的测试指标,流转到不同实验室,实现可追溯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样品制备时可通过在线视频、随机抽验操作的规范性。在内业测试化验环节,广泛采用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现代的监测仪器设备,实现了快速、批量检测土壤有效态元素、微量元素等系列指标。在成果编制环节,充分利用了现代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依托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等数据源,采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实现土壤类型和土壤属性的快速高精度制图。

  此外,土壤三普还构建了运行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包括了一个面向国家、省、市、县各级用户的桌面端系统和外业调查、样品流转、质量控制、专家管理、土壤生物调查等五个移动端APP,所有普查数据在线实时传输。平台实时调度工作进展,准确掌握各环节按规程规范要求落实情况,实现了“数据汇集一个库、业务工作一张网、智慧调度一盘棋、分析展示一张图、过程控制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目标,大幅提升了土壤三普运行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谢谢!

  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记者: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取得哪些成果?在成果转化方面会有哪些应用?

  张佳宝:

  特别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全国土壤普查,我们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系列成果,在各个层级上都有一套,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总体而言,包括五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是数据成果。形成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数据,以及土特产区土壤、盐碱地土壤等专题调查数据。

  第二是数字化图件成果。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黑土分布图、盐碱酸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一系列图件。

  第三是文字成果。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志、土种志、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报告;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盐碱地、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土特产品土壤适宜性等报告。

  第四是数据库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国家级、省级土壤三普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第五是样本库成果。形成标准化、智能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土壤样本库,分级保存、一体化管理。

  上面这些成果能够客观反映我们国家土壤资源的家底,也能真实准确掌握我们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的问题,也能提出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在成果转化利用方面,一是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成果,掌握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二是在优化农用地布局方面。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就是基于土壤的资源禀赋条件,客观评价到底是种粮食还是发展林草业。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农用地的布局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水土光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指导地方形成土特产区土壤专题成果等,比如大家熟悉的道地药材以及地方名特优这些产品,特有的品质往往是受当地特定的水土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这类的农产品为什么有这个风味呢?为什么它有这个形状?为什么它有这个品质和有这个营养价值?比如像京西稻、哈密瓜、莱阳梨、恩施富硒茶等。我们会根据这些产品独特的特性,普查这个地域的土壤的特殊物理性状、化学养分以及微生物的状况,来弄清楚形成这些土特产品的特定地理环境因素和土壤条件,以便在将来的土特产布局方面更好地发挥独特的土壤资源优势和作用。如试点期间,山西绛县评价所形成的连翘、柴胡等适宜种植区,推动产业集聚与示范园区建设,助力特色农业发展与资源的整合。再比如,广东高州、甘肃榆中等地,利用土特产区独特的土壤、环境相关指标组合特征数据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产品优势区的布局建议,推动了产业发展。

  下一步,在2025年数据和成果汇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由于成果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别是还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壤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成果,还需要在后面的时间内进一步努力。谢谢大家!

  丁斌:

  下面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

  质量控制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线,土壤普查在确保普查质量上有什么措施?

  杨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你所说,质量确实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线。因为土壤普查涉及面广、环节多、专业性强,为了保障土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们以“五靠”“四控”为抓手,建立普查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将质量控制贯彻到土壤三普全链条全过程,确保样点代表性、过程规范性、信息准确性。国家层面开展的多轮外业随机抽样、留样检测、飞行质控等结果,以及今年7-9月,我部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开展的实地随机抽验,结果表明,各地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质量总体可靠,达到普查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对于普查质控中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样点,我们采取了重新采样、重新测试、重新审核等整改措施。具体来说,“五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靠技术规程规范。印发了涵盖普查样点布设、调查采样、测试化验、全程质控等各个环节的14项技术规程规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是靠作业人员资质,切实落实作业队伍持证上岗制度。外业调查采样技术领队和内业测试化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对于剖面调查采样等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环节,严格把关技术领队的土壤学背景和工作经验。

  三是靠专家技术指导,建立分省包片、分县包片工作机制。有的省份还建立了专家包队的机制,每个剖面的位置确定、照片拍摄、层次划分等关键调查内容都由专家把关。

  四是靠工作平台。充分利用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化记录、数字化管理和可视化调度,切实实行“一点一码”、全程跟踪与追溯。

  五是靠监督抽验。我们与各省级土壤普查办同步、分别开展质量控制,采取数据审核、资料校核、留样复核、飞行质控等外部措施,严把普查质量关,查处和通报了一批弄虚作假行为。

  同时,落实好“四控”:一是全程质量控制,对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质量控制,做好采样样品流转与后续预处理环节的衔接;二是源头控制,指导各地严格招标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确保招标程序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公正廉洁,建好普查队伍;三是前端控制,在每个环节的前期就着手质量控制。比如,外业调查采样刚开始时就启动了质量控制,内业测试化验也强调样品制备、检测前端指导服务和监测抽查,做到各环节有问题能够提前发现、提前解决;四是同步控制,国家、省、市、县同步开展各环节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与技术指导同步进行,规范各责任主体的操作。谢谢!

  丁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杨鹏先生、张佳宝先生、吴文斌先生的出席。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412/t20241206_138699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