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然资源工作答卷之四:这一年,我们向海图强、动能澎湃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4年,自然资源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大力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不断促进海域海岛节约集约利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坚决维护海洋权益,交出了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从平面到立体,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鸟瞰南麂岛。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 供图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辽阔,海岛数量众多,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变化。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进入新时代,节约集约正是在新发展理念下,自然资源管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域管理走向“立体”——2024年,自然资源部门持续做好用海用岛要素保障,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政策实施,并出台海上光伏等行业用海管理政策,有力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转变。海域海岛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用海空间要素供给潜力进一步释放,行业用海活力得到激发,海域潜在经济效益持续增加,有力推动了海洋经济平稳增长。
经统计,截至2024年11月中旬,自然资源部报国务院批准立体分层设权项目49个,涉及立体用海面积约1.8万公顷,涉及新增项目投资约1922亿元,有力保障了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油气平台、海底电缆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用海用岛需求。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印发一年来,对激发各类养殖主体从事海水养殖生产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海洋水产品保供能力和沿海地区渔民基本民生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养殖用海稳定增加,新增养殖用海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经初步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养殖用海面积持续稳定增加,全国新增养殖用海约18.3万公顷,同比增加25.76%,海洋食物供给的资源要素基础进一步巩固;国家和沿海地方积极优化新增养殖用海空间布局,扭转养殖用海在近岸聚集的趋势,“耕海牧渔”、向海洋要食物逐步向深远海发展,全国新增开放式养殖用海的平均离岸距离由2018年的约10千米增加到目前的约18千米。
安全底线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部门将“自然岸线保有率”作为海洋类唯一约束性指标纳入沿海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的约束与指导作用。沿海省份将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按年度分解到地市,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进一步深化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严守生态安全底线要求。实施海岸线动态监测,自然岸线保护制度逐步健全。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自然资源部指导沿海地方实施“十四五”期间4批6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择优新支持了2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共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59亿元,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380千米、滨海湿地超3万公顷,促进了陆域、流域、河口、湾区的联动治理,对维护沿海地区海洋生态安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功能、提供公众亲海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展示了各地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美丽海湾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岸滩环境整治和海岸带生态减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以及取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部进一步鼓励和指导各地开展创新实践。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围绕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政策主张,反映新时代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实践进展和成效,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积极贡献。
从浅海到深蓝,海洋产业向好势头持续稳固
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现场。严文婷 摄
碧海无垠,“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自然资源部门不断丰富海洋经济政策“工具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在支撑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经济持续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积极因素不断积累,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扎实有力,企业经营情况和预期总体稳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海洋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一省一策”,统筹推进海洋强省强市建设——2024年,自然资源部结合地方需求,印发实施支持上海等推动海洋强省(区、市)的政策文件,指导支持沿海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强省、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导深圳方面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培育壮大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类施策,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政策文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加强海岛海水淡化利用实施方案》,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5家海水淡化企业设备更新,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连续9年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活动,有200多家海洋中小企业和科创团队参加上述活动,累计融资超30亿元。
向海求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2024年,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海岛海水淡化情况调研,研究起草《关于加强海岛海水淡化利用的实施意见》;完成《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标准》国家标准立项,持续推进标准制定;积极指导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试验区及1万吨/日平台建设。组织做好海洋能发电机组工程示范,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已连续运行超过32个月,累计送电超过450万千瓦时,为潮流能规模化利用积累了工程经验;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设顺利验收,这是我国建成的首个具有公共测试泊位的潮流能示范工程。
从极地到大洋,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中国南极秦岭站。祝贺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
2024年,自然资源部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从星辰大海到极地大洋,再到防灾减灾,持续助力海洋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秦岭”矗立——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开站。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秦岭站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这一年,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系列活动顺利开展。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举办100余天,吸引了共计220万人次观展;“雪龙”“雪龙2”号船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香港、青岛和广州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累计接待观众约2万人次,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极地文化知识深入人心。
这一年,极地科学考察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在南极完成海洋、生态、土壤、地质、大气、冰雪、空间等环境综合调查观测;中国第14次北极考察围绕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变化、人类对北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中北冰洋重点海域开展大气、海冰、海洋等多圈层环境调查、生物群落调查以及海洋酸化和污染物监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起航,将继续完善秦岭站配套科考设施,继续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积极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与美、英、澳、意、韩、俄、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妈祖”开源——2024年,“妈祖”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向沿海省级海洋预报机构全面推广使用,国产“妈祖·海浪”首次替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制的模式,保障2024年汛期台风浪应急工作,在今年汛期“摩羯”“格美”等台风引发的海洋灾害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期间,自主研发的“妈祖”系列海流和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源代码正式向国际国内开源,为海洋预报业务发展、海洋科学研究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积极将模式向国际相关机构推广,今年分别向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及相关高校,以及孟加拉国气象局和达卡大学进行模式的技术移植和培训,这是我国完全自主可控的海洋数值预报模式首次向国外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资源部负责维护运行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高效稳定向南中国海区域周边东盟国家提供7×24小时海啸预警服务。自2024年1月以来,对发生在南中国海和东印度洋区域的10次海啸事件制作发布了12期海啸预警产品,产品发往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8国,首份海啸产品平均用时9.6分钟。4月3日发生在中国台湾花莲海域的7.3级地震引发了局地超过1米的海啸波,部海啸预警中心在震后约10分钟发出第一份定量化的海啸警报产品,先后发布1期红色警报和3期橙色警报,并面向南中国海区域国家和地区发布1期海啸警报。
“新星瞰海”——11月14日,我国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盐度信息获取的遥感卫星,填补了我国在星载海洋盐度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完善了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可满足海洋、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多行业用户对全球海洋盐度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我国已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视监测等系列多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建立种类齐全、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实现多颗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具有对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和高分辨率信息进行连续观测覆盖的能力。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海洋观测卫星体系。
“利器探海”——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梦想”号是继“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之后,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连续新增的又一标志性国之重器。该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将带领科学家们走向深海更深处,让我们离“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梦想更近一步。
10月16日,“洞察”2号无人自治潜水器(AUV)圆满完成了在西太平洋北京先驱多金属结核矿区的海上试验及首次应用任务。该潜水器首次实现了完全脱离母船伴航的作业,充分验证了其近底精细光学调查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航次综合调查作业效率,是我国6000米级 AUV技术与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创新成果。
2024年,自然资源部综合高效利用“大洋号”“大洋一号”“深海一号”船组织实施了4个航次共372天的海上调查任务。其中,8月~9月,在西太平洋组织了“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蛟龙”号搭载外籍科学家完成了18次下潜任务,取得了丰富样品。这些海上调查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承包者国际海底矿区勘探、新资源调查、典型生境调查等重点任务,有力推动了深海大洋事业发展。
从“制海”到“治海”,全球海洋治理更加深入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联通世界的纽带、促进发展的平台,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2024年,自然资源部门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参与全球海洋规则磋商和制度框架设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推动全球携手保护海洋生态,提振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重要区域性海洋大会,2024东亚海大会在厦门举办,并与厦门国际海洋周“强强联手”,为构建政府间、跨部门和机构间伙伴关系,促进东亚海地区海洋健康、增进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平行国际会议、特别会议、海洋展览与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海洋文化嘉年华……大会为全面展示海洋魅力、深入体验海洋文化、广泛探索海洋产业发展机遇打造了合作共赢的平台。
9月4日~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中非联合发布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开启了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篇章。在北京行动计划中,双方赞赏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成立,将深入推进在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生态修复、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综合海洋管理、蓝色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
海上吹来合作风。10月24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嘉宾,聚焦“打造健康繁荣的海洋,创造可持续的未来”主题,围绕蓝色金融、创新驱动、全球航运、低碳经济等前沿和热点话题,开展主论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对话会、4个平行论坛、6项特色活动等,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全球海洋治理与合作。
11月5日,2024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在福建平潭举行,来自18个岛国的外宾和中方代表共180人参会。论坛发布了《中国—岛屿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合作计划(2025-2030)》,宣介的《气候变化下小岛屿国家海平面上升状况(2024)》《和美海岛大美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岛故事》《中国海洋水色卫星全球岛屿国家遥感数据产品集》和滨海盐沼等4类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减灾修复手册等公共产品受到与会岛国代表的积极评价。
11月28日,第八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举行,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1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凝聚合作共识,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区域海洋治理。
广泛拓展蓝色伙伴关系,马尔代夫、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基里巴斯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加入“蓝色伙伴关系”网络;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历史性完成 BBNJ协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国际磋商;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截至目前,已获批1个协作中心、4个实施伙伴、5项大科学计划和9个项目;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回应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需求,建实建强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分中心,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实施共同行动计划,分享在海洋科研、环保、减灾等领域的实践和经验。与山东省共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推动地方产业发展高效协同,研发引领型涉海公共产品,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由中国牵头、数十个 APEC经济体共同参与编写的《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三部)》正式出版,为亚太地区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建设海洋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世代夙愿。而今,我们正向着深蓝色的海洋破浪前行,道阻且长,但从未懈怠。
原文链接:http://dnr.yn.gov.cn/html/2024/ziranziyuanxinxi_1225/40483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