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公民监督 > 正文

广东:规划让抗战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近期,由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在广州农讲所主办的《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全程回顾了在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胜利地抢救了一批在港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历程。在展览中,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文旅等部门和台山市政府,经过系统发掘并抢救性保护修复的“胜利大营救”海上西线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点得到重点展示,引发广泛关注。

  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一样,都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从“胜利大营救”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近年来,广东厅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和活化利用,发掘并抢救性地保护修复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存,探索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南粤大地薪火相传。

  钩沉 |“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

  一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关注乡村风貌的提升。广东厅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工作中,尤为注重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台山都斛“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以下简称“东滘口项目”)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

  规划建设东滘口项目,源自一段光荣的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转移到暂未受战火侵扰的香港,使得香港成为对外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阵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顿时陷入险境。1942年1月开始,周恩来、廖承志同志直接指挥,组织香港文化界人士分批营救转移。转移线路除了水、陆两条线路之外,还有一条粤西海上交通线。

  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乘坐挂一帆的小艇,先由香港“偷渡”至澳门,再由澳门路环转往台山都斛登陆。在进入台山县后,由三埠乘船或者选择陆路,一路向西到达大后方桂林和重庆。因戏剧、电影、新闻等领域的人士较易被日军认出来,夏衍、梁漱溟、蔡楚生、金山、王莹、司徒慧敏、郁风、金仲华、范长江、沈谱、陆浮、陈此生等分两批走此海路脱险。

  梁漱溟是周恩来同志明确需要营救帮助离港的最重要的5位民主人士之一。1942年1月10日上午,他与范长江夫妇、陈此生等一道第一批乘船走这条线路离港。范长江是中共秘密党员,关键时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陈此生是左联作家,原是桂林文化工作站的负责人,在香港与梁漱溟先生一起办《光明报》。

  另一支队伍带领者是夏衍和司徒慧敏,此批人数最多,主要为电影人,包括蔡楚生、郁风、郑安娜、严淑珍等。1942年1月,这些文化人士分别“偷渡”至澳门住了10天后,等候时机才乘小艇向西至台山都斛脱险。他们从澳门经过横琴岛、三灶岛,在南水镇稍停,渡过崖门出海口,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后进入台山县城,再通过陆路或者水路进入广西后方。一路上,司徒慧敏利用自己是台山人的便利,与各种人物进行沟通,夏衍在香港至长洲岛转澳门过程中,还利用会日语的本事,解救了同行两位广西左派人士的亲属。这一行人中,夏衍、司徒慧敏、王莹、张云乔、金山等都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聆听者、颂唱者。

  粤西海上交通线极为重要,但长期以来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2021年以来,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广东厅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会同文化旅游等部门和台山市政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史料馆藏,查阅档案文献千余份,并经过反复实地勘查,考证了历史路线和空间场景,组织编制了《台山市都斛镇“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规划设计》,积极推动“胜利大营救”海上西线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点遗址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由此,这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活化 | 整体规划设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据广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东滘口项目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坚持系统性保护、科学性修复、融合性发展。目前,该项目已高质量完成了登陆点码头旧址修复提升、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展览馆建设、慢行线路提升及乡村民宿等在内的多项工程。

  

  东滘口整体规划图

  

  东滘口码头航拍

  

  在修复后的东滘口渔村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项目在规划上体现了从“重建设”思维向“全运营”思维的转变,在补充基础设施短板及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规划增设了若干具有运营效益的提升类项目。比如,结合渔业码头的发展历史、关联的名人事迹,打造东滘口渔业码头文化宣传空间,并将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旧址修复改建为东滘乡村学堂,策划布设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事迹展,将展览、旅游、党建活动、产业项目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平衡“日常性”和“传播性”空间的需求。

  项目设计方面,基于“胜利大营救”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设计语言上也呈现了若干亮点。比如,借助东滘口静谧的小渔村场地肌理和周边环境,以轻质的建筑空间语汇,介入场地的营造和更新,展现历史与现代感的和谐融合;基于对历史自然空间风貌的研究,注重保持渔村码头和水乡水系特点,对水岸界面进行了综合提升和景观优化,激活原生的滨水魅力,并立足登陆点码头等滨水公共空间,营造出能听到风声、水声和生活声,能远眺大海的场景;凝练在地渔村民居的原生特色,采用当地乡土建筑材料,对东滘村主要道路和两侧建筑物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并补充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服务提质,打造形成空间有序、风情独特、生态宜居的特色渔村风貌。

  广东厅国土空间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显著提升了东滘口村整体乡村风貌,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并有力地带动了东滘口村和周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据悉,该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首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职业组规划类一等奖,成为省“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

  关联 | 从东滘口到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包括东滘渔村在内,广东厅在以规划引领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遗余力。2019年以来,广东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联合文旅等部门和相关市县政府,对抗战时期华南中高等院校在粤北坚持烽火办学的遗址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位于乐昌市(韶关)武阳司村原国立中山大学《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展馆

  

  位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中师剧场

  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背后同样是一段抗战的光荣历史。

  抗战爆发后,原国立中山大学等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艰难办学,度过了近五年的烽火办学岁月,让教育的“火种”保存至今。1942年2月,夏衍、蔡楚生等与田汉、洪深在东滘口登陆后,顺利在广西桂林会合。夏衍和蔡楚生惊险脱险的故事引发田汉、洪深的激情,他们马上创作了相关话剧,随即于3月由新中国剧社公演,仅演了第一幕就被叫停。当时,洪深正在迁至乐昌坪石坚持烽火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任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4月,他向校方申请25天的假期排练演出,获得批准,于是将剧目改名为《风雨归舟》,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礼堂首次完整演出。

  以此为代表,抗战中迁来坪石的广大爱国师生组建了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上演大量剧目,用艺术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

  广东厅在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中,基于严密的史实考证基础,对分布在韶关、清远、梅州、云浮4市的办学遗址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设计标识系统和关键节点设计语言,创新历史文献空间展示方法,组织技术力量为涉及的18个村庄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并争取省级资金推动基地分步有序实施。该基地在规划定位上,旨在保护及活化抗战华南教育办学历史遗存,展示、纪念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烽火逆行、弦歌不辍”的艰辛而光荣的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使“华南研学”成为高校学科教育历史展示与研究、学生开展各类教育研学活动以及高校与地方科研互动合作的长效重要平台,助力文旅体扶贫、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据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一期项目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建成项目类的文化与城市景观类荣誉奖。

  目前,在乐昌管埠,在洪深、许幸之任教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部遗址祠堂,已经筹办了“左翼文化人在管埠”常年展览,反映洪深导演《风雨归舟》等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从东滘口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广东抗战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舒展风华。广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历史文献梳理、空间化表达及活态传承等方面的经验,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持续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广东方案”,并积极推动更多包括抗战文化遗产在内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存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发展的有机统一,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暴风雨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墙展示了从电影插曲演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程。《义勇军进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纪念墙上有一段根据司徒慧敏回忆整理的文字,生动记录了这首歌的录制故事:“大约在(1935年)4月末5月初,他(聂耳)就把歌谱的完成稿由东京寄给了我。我们几个当时的年轻人,有爱唱歌的青年盛家伦、有当年演过《大路》的郑君里,有正在排练《娜拉》的金山,有《风云儿女》的演员顾梦鹤,有新演员兼场记员施超,把不善于唱歌的我也滥竽充数地凑上去,共六七人。在任光等同志鼓励下,我们组成一个小小的临时合唱队,经过几天的练习,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其后经过数次的电影胶片上的录音,我们的音乐家、电影导演和技术家们都认为不如最初的录音,于是我们决定把第一次唱片上的录音转录到电影胶片上来。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乐团,也没有正式的歌队,而电影的上映日期又逼迫我们在端午节以前完成。今天,如果观众中有人听得出歌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广东语音的话,那就是郑君里、顾梦鹤和我3个广东人留下的破绽。”

  (文中图片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供)


原文链接:https://zrzyt.ah.gov.cn/xwdt/swcz/1502640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本网招聘 三农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网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