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公民监督 > 正文

从矿山到海洋的绿色承诺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辽宁省将“两山”理念化作生动实践,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矿山到海洋的绿色承诺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辽宁省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之路,从矿山到海洋,一系列先进经验不断涌现,让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近日,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全国生态日中央媒体采访活动深入辽宁,探寻其生态修复的典型经验。

    矿山“伤疤”变生态公园

    辽宁省的阜新煤矿、鞍山铁矿等矿山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能源与钢铁资源,撑起了共和国工业的脊梁。但长期高强度开采,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累累“伤疤”,矿山生态破坏严重,成为发展之痛。

    在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生态园,曾经是一片“城郊荒漠”“乱石滩”,大量石头和废渣堆积,几乎寸草不生。自2004年起,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开启了生态修复征程。

    鞍钢矿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系统梳理突出问题,编制了大孤山矿区环境保护规划、矿山生态园AAA景区、AAAA景区建设规划,确立“矿山绿色化、矿区景观化、植物多样化”的工作目标,统筹部署矿山生态修复系列工作。该公司通过采场复垦修复及时化、矿区建设绿色化、生态破坏风险最小化、废水利用共享化等措施,推动绿色转型,拓宽治理渠道。同时,该公司还通过排岩场生态护坡新技术、铁尾矿土壤化再造利用技术等技术,不断提升转化能力。

    针对废弃的排岩场客土短缺、水土流失、植物成活率低等世界性难题,鞍钢矿业开展专项课题成功研制生产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粉尘覆盖剂,并创造性地发明了柳条框固坑法、保水保肥植树袋种植法等,创造了石头缝里长树、粉尘里开花的奇迹,生态修复区树木绿化成活率达95%以上。

    经过20年的不断平整、回填和复垦,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铺满了绿色植被。利用废弃尾矿库打造的矿山生态园,设置科普展示区、水果采摘区、蔬菜种植区、苗木培植区等4个展区,栽植20多个品种的绿化类和观赏类树种,开辟梨树园5公顷、李子园3公顷,被授予“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不仅如此,鞍钢矿业还在生态修复中创新技术,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克铁尾砂土壤化利用、铁尾砂改良剂制备等技术,将尾矿砂用于改良盐碱地,变废为宝。目前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吉林白城等地,探索盐碱地修复治理新路径。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是亚洲最深露天铁矿,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是国内较为典型的深凹露天铁矿。自2004年起,大孤山铁矿决定在矿露采结束后,实施生态修复,采用选厂尾矿制备成胶凝材料,对矿坑进行修复治理。该项目充填完成后产生172公顷农林用地,不仅实现了鞍钢矿业尾砂的高效利用,还有效保障了未来地下安全开采。

    无独有偶。抚顺矿业西露天矿,“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面积达10.87平方公里,垂直深度超400米。2019年6月,由采转治。为修复这道大地的“伤疤”,西露天矿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和矿山复绿三年行动。对矿坑进行“回填压脚”,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再在平整后的土地上铺上近1米厚的土壤,精心栽植40余个树种400余万株树木,成功构建乔、灌、草一体化植物群落。如今,矿坑及周边关联区域生态修复面积达22240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4.3万吨,释放氧气39.7万吨,昔日的矿坑逐渐成为城市的“生态绿肺”。

    海洋湿地重焕生机

    辽宁省漫长的海岸线,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但曾经不合理的开发,让海洋生态遭受破坏。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公园北侧的围海养殖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自2006年起,围海养殖占用滩涂,影响滨海湿地水动力循环,造成湿地丧失、岸线生态功能丧失、海水污染等问题。

    为恢复海洋生态,营口市实施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拆除围海养殖围堰、育苗大棚等建筑设施,退养还滩454亩,修复滨海湿地70.38公顷,整治修复岸线2124米。通过滨海湿地恢复,拆除围海养殖堤坝,重塑芦苇-碱蓬湿地自然生态景观;岸线整治修复,构建天然块石护岸,提升防灾减灾效能;湿地植被恢复,人工补种湿地植被,助力实现碳中和;底栖生物增殖,投放双齿围沙蚕等底栖生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如今,这里重现“北海红海滩”景观,沙蚕生物量增长175%,新增纳潮面积14.2公顷,成为海洋保护及生态旅游的典范。

    盘锦,通过十年坚定的“退养还湿”治理,让成群的丹顶鹤重新掠过辽河口绵延的赤红碱蓬草甸。蓝色海湾项目成功修复滨海湿地5.37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重塑健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锦州市在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中,投入2100余万元,拆除围海养殖围堰3670米,疏通潮沟水系,修复滨海湿地190公顷,恢复盐沼植被37公顷,重现“红滩绿苇、鸥鹭齐飞”的美景。

    系统治理全域推进

    近年来,辽宁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辽宁省持续实施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采取实地督导、召开工作推进会、向市政府发送工作提醒函等措施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86平方公里。高质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丹东蓝色海湾项目完成了滨海湿地整治修复57公顷、海岸线整治修复1676米,锦州蓝色海湾项目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1597公顷、海岸线整治修复7684米,成功申报盘锦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在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方面,辽宁省积极推进阜新百里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申报辽宁朝阳北方防沙带凌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

    “十四五”以来,以“美丽辽宁”建设为引领,辽宁省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组织实施辽河流域(浑太水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截至目前,辽宁省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96457公顷,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30333.33公顷、生产矿山面积4235公顷,修复海洋岸线30.3公里、滨海湿地2690.75公顷。

    从矿山到海洋,辽宁在生态修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将“两山”理念化作生动实践,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昔日的生态“痛点”正逐步转变为绿色发展的“亮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辽宁大地徐徐展开。


原文链接:https://zrzy.ln.gov.cn/zrzy/ywbb/gzkx/2025082014371425317/index.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本网招聘 三农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网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