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焦点 > 正文

重塑乡村价值,广东农文旅融合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5-11-19 来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旧墟,青石巷中咖啡香与书香交融,焕然一新的旧粮仓里,先锋书店灯火通明,游人如织。

  从一度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墟”,到如今落地运营项目50余个、民宿(酒店)23家,新增初创企业372家,带动本地就业2000余人,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让塘口旧墟实现从“空心村墟”向“活力社区”的转型。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全省分批遴选包括开平——台山在内的19个片区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加快重塑乡村价值。

  

  塘口空间一角。

  如今,广东将农林牧渔的“土味”、岭南文化的“韵味”、休闲旅游的“趣味”拧成一股绳,通过培育多元业态、优化产品供给、完善配套服务等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有效激发消费,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场景

  盘活沉睡资源,让“流量”变“留量”

  “这服务区,太全面了!”今年国庆假期,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上新”的多项特色活动和服务,让从广西自驾游途经此地的陈女士异常兴奋。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刘栋铭、杨建雄 摄)

  该服务区位于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串联起了附近贡园、荔枝博物馆等农文旅资源,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交汇流转,最终溢出至广阔乡野,带来勃勃生机。已累计吸引总车流量72.7万车次,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周边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呈现人气旺、消费热、活力足的蓬勃景象。

  作为农业大省,广东各类农业资源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如何盘活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正是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破题关键。

  走进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白天是骑楼廊柱间的百年风华,当夜幕降临,骑楼群被暖黄色灯光勾勒出轮廓,青砖路上人流如织,古镇展现出了别样的韵味。

  赤坎华侨古镇将侨乡风貌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实景演艺《归途》《红色婚礼》等本土特色演艺剧目将侨乡家国情怀娓娓道来,成为游客必看的特色IP。“白天打卡点”变为“过夜目的地”,直接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收入增长。

  

  赤坎华侨古镇吸引八方游客。

  走进汕尾市城区军船头村,这里曾经泥砖房杂乱无章,一条崎岖土路是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如今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舍变客房、乡村成景区”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正是汕尾市城区农文旅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军船头村一角。

  近年来,汕尾市城区活用“海、陆、空、岛”资源,全域统筹加力打造“山海湖城康养地、渔文旅体休闲都”。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不仅拓展了海洋经济外延,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今年1—8月,汕尾市城区共接待游客约277万人次。

  新机制

  “外部引入+本土培育”多方协作

  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近年来,广东着力破解“谁来干”的问题,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人才共建机制,形成多方协作的强大合力。

  夜幕降临,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的嫑艺术空间,年轻人围坐院子中央,品尝着烧烤、畅饮啤酒,为舞台上的乐手欢呼。这里曾是镇上的“老圩镇”,如今有了热闹夜生活,多了年轻人的身影。

  

  东源县仙塘镇糖巢创客社区。

  这一改变,源自“糖巢创客社区”,该社区由东源县率先联合浙江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重点打造。自2024年国庆假期以来,社区已吸引游客约40万人次,营业额达300万元,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一张“活名片”。

  外来团队带来专业的运营理念和工作模式,本土人才则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广东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民从“参与者”变为“经营者”。

  近年来,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农文旅直播技能培训、短视频创作指导等课程,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乡村、会传播的“乡土网红”,通过镜头将乡村文旅资源带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要实现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起让村集体和农民能够长期收益的稳定机制。

  在清远市佛冈县,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汤塘村,便凭“民宿+”走出一条致富路。村里250多座民居古韵犹存,又自带天然温泉优势,短短几年间便发展出近百家温泉民宿;由此形成的汤塘镇温泉民宿集聚区,年收入达3200万元。

  一方面引入专业团队、培育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搭建资源平台,聚合社会力量,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各展其长,为农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成效

  带动农民增收,激发县镇村三级活力

  “以全域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激发县镇村发展新活力。”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步成为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广东通过强化县级统筹规划、落实镇级服务保障、明确村级落地收益,让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果惠及基层,激发县镇村三级的发展动能。

  县域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单元。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条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如丝带般串联起9个镇、54个行政村和200多个景点。

  

  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

  公路沿途设有16个以“东坡乐事”为主题的旅游驿站;整村改造7个空心村,如今形成了793家民宿、3.1万张床位的产业集群;惠州市博罗县、龙门县入选“年度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

  作为连接县城与乡村的重要节点,镇级不仅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更成为区域文旅资源的重要整合平台。

  广东以文化旅游类典型镇创建为抓手,支持文旅特色镇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一批乡村3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逐步建成,形成“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湛江市徐闻县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县以曲界镇和角尾乡两个典型镇为依托,强化徐闻“以菠萝的海为核心的农业海,以南极村滨海为核心的生态海”文旅IP,积极推动曲界镇、角尾乡按照片区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

  村集体和村民,则是农文旅融合最直接的受益者。广东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入股、资产租赁、合作经营、统一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文旅项目,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在阳江市程村镇红光村,村企整合30亩闲置土地,改造旧蚝场、修缮风貌房,打造田园综合体与精品民宿。原本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成为人气打卡地,带动村民增收。当地蚝农每天可销售生蚝数千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10万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乡村活力的双重提升。

  广东有效激发县镇村三级的发展活力,不仅为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原文链接:https://dara.gd.gov.cn/ywdt/mtgz/content/post_47854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本网招聘 三农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网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