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多目标协同的我国蓝碳发展机遇、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5-11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多目标协同的我国蓝碳发展机遇、问题与对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以下简称《特别报告》)将蓝碳定义为易于管理的海洋系统的所有生物的驱动碳通量及存量。《特别报告》指出,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大型海藻等海岸带蓝碳是相对易于管理的。海岸带蓝碳具有碳储量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的特点,是海洋通过自然过程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除吸收二氧化碳外,海岸带蓝碳还能够提供栖息地以及固滩消浪、净化水质、维护渔业资源和休闲游憩等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是海洋领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的重要内容。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整体性人手,以蓝碳为抓手协同实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国际热点议题设定的目标,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的实现。

      蓝碳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维持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有形物质产品与无形服务。生态系统核算为系统认识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工具。2021年3月11B,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生态系统核算的首个国际标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SEEA-EA),用于衡量自然对经济繁荣与人类福祉的贡献。在SEEA-EA体系下,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供给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的实物和能量贡献,包括生物、基因和水的供给服务。对于海岸带蓝碳而言,供给服务涉及木材,养殖水产品、天然水产品、野生动植物等生物,动植物的遗传物质等。

      调节服务是指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水文和生物化学循环、地表进程和各种生物过程的能力,通常具有重要的空间特征。对于海岸带蓝碳而言,调节服务涉及全球气候调节、天气调节、净化空气、净化水体、降解固体废物、调节土壤质量、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水流、消波防浪、避免海岸侵蚀、调控病虫害、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

      文化服务是指人们通过娱乐、知识开发、消遣和精神思考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知识和非物质利益。海岸带蓝碳涉及的文化服务包括滨海和海洋旅游、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视觉和艺术的精神享受等。

      按照SEEA-EA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海藻场等海岸带蓝碳不仅能够吸收温室气体,还能够提供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充分认识和系统梳理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收益和福祉有助于寻找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模式。

      我国蓝碳发展的机遇与问题

      发展机遇

      蓝碳政策措施日渐清晰。自201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在重要文件中提及蓝碳相关概念。从2015年的“海洋碳汇”到2016年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或是与国际接轨的“蓝碳”,表述不断深化具体。研究内容逐渐聚焦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可通过保护、修复和管理提升固碳能力的海洋生态系统。政策涉及标准体系构建、交易机制建立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蓝碳的发展被细化为调查研究、保护修复、基础研究、标准体系和碳交易机制构建等几部分内容。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则将蓝碳发展内容分为保护与修复、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两部分,为我国蓝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备受重视。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蓝碳面积的扩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实施明确了滨海湿地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主体。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提出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强滨海湿地的保护和整治修复,扭转了滨海湿地快速消失的势头。《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实施以及“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落地,也极大地提升了地方保护、修复滨海湿地的积极性,红树林面积得到快速恢复。

      国内外对蓝碳的热情空前高涨。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将包括海洋在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列为气候行动的主要措施之一,蓝碳是海洋领域的最主要内容。自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蓝碳的热情迅速提升。例如:2021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试点;2021年和2022年我国学者发表的主题为蓝碳的学术论文共计151篇,是2020年的15倍;一批蓝碳或海洋碳汇研究机构挂牌;蓝碳交易从红树林拓展到养殖海藻和贝类:海洋碳汇指数保险、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海洋碳汇贷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2022年成立的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推动蓝碳产品市场化交易列为重点内容。

      存在的问题

      蓝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蓝碳与海洋碳汇概念的混用和误用。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汇”被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用海洋碳汇代指蓝碳并不合适,这也是2016年及以后的中央文件不再使用海洋碳汇一词的原因。二是片面强调蓝碳交易和金融创新。一些蓝碳交易在科学性和合规性方面存在缺陷,蓝碳碳储量的不确定性和滨海湿地的国有属性给相关金融创新行为带来潜在风险。三是忽视蓝碳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有的蓝碳工作往往只强调蓝碳固定二氧化碳的价值,而忽视了蓝碳在消波防浪,降低台风和巨浪对沿海社区的影响,吸收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产卵场、育幼场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价值,这造成蓝碳生态服务和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单一,难以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相融合。

      我国蓝碳发展的多重目标

      气候履约目标

      IPCC于2018年发表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指出,要避免气候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必须将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50C以内,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报告引发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充分发挥和提高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气候减缓与适应能力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明确了维护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库和汇的作用。蓝碳的概念虽然出现仅10余年,但已被纳入《公约》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机制,多个国家在《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机制下做出蓝碳发展或滨海湿地保护的承诺。我国也在已提交的历次气候变化双年更新报告中详述了蓝碳领域的进展。将蓝碳纳入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自主贡献,推动海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我国气候履约的必选动作。这一目标也要求蓝碳发展必须符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则。

      生态改善目标

      海岸带蓝碳位于陆海交接地带,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强度“双高”区域。通过将天然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海藻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红线,实施各类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海岸带蓝碳的面积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也相应增加。发展蓝碳除有利于固碳增汇外,还可以净化空气和水质,促进污染物降解,避免海岸侵蚀,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我国蓝碳发展应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出发,注重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避免片面强调面积增量和高固碳率导致的植被群落结构单一、侵占损害其他生态系统、浪费修复资金等问题。

      社会发展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不能与人类发展相割裂,应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恢复蓝碳能够极大地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但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限制渔业生产活动,需要一部分渔民限产、转产和转业。发展蓝碳与渔民的生计并非不可调和,蓝碳的发展甚至可以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看,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海岸带蓝碳的供给服务功能已得到部分开发,例如:红树植物白骨壤的果实是我国广西沿海地区的特色食品,红树的花蜜可以制作蜂蜜;山东沿海地区捡拾鳗草海草的叶片苫盖房屋,形成独具特色的海草房;盐沼植物纤维可用于造纸;海藻除可食用外,还可用作工业原材料、肥料和饲料。海岸带蓝碳的独特风貌和景观也是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游客可以通过乘坐独木舟、游船或潜水等方式进行游览。此外,海岸带蓝碳对动植物群落的调节服务也可通过生态增殖和可持续采捕的方式惠及当地群众。

      国际影响力提升目标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蓝碳作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国际热点议题的汇聚点,不涉及敏感议题,受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积极支持,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有巨大潜力。蓝碳已成为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环境外交的工具,相关国家通过“国际蓝碳伙伴”“蓝碳倡议”等在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开展对外援助,提升影响力。我国可通过推动本国蓝碳发展,在联合国多边机制以及双边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国家提供最佳实践案例、数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民心相通,进而实现服务中国的外交目标。总的来说,我国在设定蓝碳发展目标时,应立足于气候履约需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认识蓝碳,推动实现海岸带蓝碳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环境外交工具。

      多目标协同的我国蓝碳发展对策

      建立多目标协同的蓝碳政策体系

      加强多部门对蓝碳领域政策的协调,从现有以基础调查、保护修复和碳交易为主体的蓝碳政策向涵盖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生态海堤建设、鸟类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岸海域污染防控、乡村振兴、海洋牧场建设、碳中和颠覆性技术和绿色金融等方面的综合性政策转变。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蓝碳生态价值示范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推动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蓝碳交易

      蓝碳、绿碳等碳汇交易属于自愿减排交易。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退化红树林生境的造林和再造林》(AR-AM0014)、《在湿地开展的小规模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AR-AMS0003)以及核证碳标准(vcs)机制下的《构建滨海湿地的方法学》(VM0024)、《潮汐湿地和海草修复方法学》(VM0033)均可用于指导蓝碳交易项目开发。在上述机制框架指引下,在全球范围内,多个蓝碳交易项目已被开发。此外,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limate,CommunityandBiodiversity,CCB)标准将碳交易项目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评估,为通过碳交易项目实现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了有益探索。我国蓝碳发展可借鉴CCB标准,将防灾减灾、净化水质、养护渔业资源等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变现的调节服务通过碳交易变现,创新交易收入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分配机制,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和沿海社区发展筹集更多社会资金。

      探索多重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模式

      蓝碳的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以及对动植物的调节服务可产出易于交易的产品和服务。依托保护和修复的蓝碳生态系统,可持续地采收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海藻场的生态产品,发展特色食品、生态材料和工业原料产业。例如:利用黄海浒苔绿潮生产海藻肥、饲料和纤维;利用互花米草纤维造纸、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等。在设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时,可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景观。游览方式、游览路线等因素和滩涂、潮沟、水域等有利于经济作物生产的因素,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产业。同时,还可通过农业合作社、社区共管和吸纳当地渔民就业等方式促进蓝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并惠及沿海社区。

      建立服务多目标的蓝碳数据平台

      可监测、可报告和可核证(MRV)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将蓝碳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自主贡献、碳交易等相关活动也需要符合这一要求。为降低蓝碳活动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应建立共享蓝碳面积、树种、单位面积碳储量等信息的蓝碳数据平台,使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蓝碳数据自动处理、空间分析和运算,实现面向不同空间尺度、满足不同精度要求的滨海湿地温室气体清单的自动报告和碳交易项目的辅助开发。

      开展多领域蓝碳国际交流与合作

      根据蓝碳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推动在《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公约框架下开展多目标协同的履约和国际合作,提升蓝碳对多个国际公约的履约支撑能力。以科技合作、履约技术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深化蓝碳双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已有的多边蓝碳合作机制,适时在联合国和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框架下发起新的蓝碳合作机制,逐渐引领蓝碳多边国际机制,以蓝碳为抓手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gongk/gkml/kjxx/kjfz/108490015851324538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