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举报投诉 > 正文

以技术融合激活自然资源督察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在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推动自然资源督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加快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以无人机为平台基础,融合激光雷达(LiDAR)高精度感知能力和人工智能(AI)建模算法的新型复合技术体系日趋成熟,正从理论加速走向实际应用,为探索自然资源督察新模式带来一条具备广泛适用性和高技术含量的可行路径。

  

  这一复合型技术系统融合了“低空飞行平台+高精度三维地形高程模型+建构筑物形态智能分析”等关键能力,具备实时性、高效率、自动化等特征,尤其在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土地用途管制、矿产监管、林草资源调查、生态修复、岸线监测、海洋督察等领域,可显著提升疑似问题发现的效率与精准度,为自然资源督察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辅助决策”督察问题发现机制

  当前,无人机平台因具备低空飞行、部署便捷、作业成本低、野外作业人员安全风险低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激光雷达技术通过高频率的激光束测量地面的三维坐标,因其具备强穿透力、高点密度、弱光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第一时间精细获取地形、地貌及植被结构的三维数据,在国土调查、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和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也已得到充分应用。如果将无人机平台与激光雷达有机融合,可实现对复杂地形地貌与植被覆盖区域地表的高精度立体扫描。而在此基础上引入 AI建模算法,如点云分类、三维重建、目标识别与动态变化分析等,进一步实现数字地表模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信息提取,可对涉及地块上的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表变化和建构筑物形态及行业性质进行实时智能判断。

  综合而言,该复合技术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由无人机作为快速部署、区域巡查和数据采集的平台载体;激光雷达系统负责实时采集地表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AI技术负责对采集的三维地形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实时加工、结构识别、模型拟合和变化检测,辅助督察管理决策。三者共同构建起“空地一体、天地协同”的感知与智能分析闭环,支撑自然资源督察从“看得见”向“看得清、看得快、看得细”转变。

  该复合技术系统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部署效率高。无人机部署灵活,适用于山区、矿区、无人区等复杂地形区域,不仅采集效率高于地面人员作业,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外业人身安全风险。二是数据精度高。激光雷达产生的三维点云密度可达数百点/平方米,空间定位精度可低于10厘米,不受光照、云层、树木的影响,可满足对地形地貌的高精度测量需求。三是自动化程度高。AI算法可自动提取目标要素,避免肉眼判读时的人为干扰与主观判断差异,提升成果标准化与可靠性。四是动态能力强。支持多时相数据比对分析,可实现自然生态资源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

  推动督察问题智能发现能力提升

  一是支撑耕地保护,精准识别违反土地用途管制行为。

  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地形高程数据,克服了传统二维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易受地表植被和人工伪装干扰的不足,能快速识别违法建设、采石取土、堆放建筑渣土和固体废弃物等行为,并精确地标记出所涉及的范围。通过对产生地形数据的 AI模型进行训练,可根据相应工程设计标准,识别出特定行业建构筑物,如火电行业的烟囱、水电行业的坝体、造船拆船业的船坞等,从而定位工业设施的类型与分布,进而发现相关规定中限制类、禁止类用地项目,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的限制类、淘汰类工业项目,为自然资源督察发现地方政府违规审批、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问题线索提供第一手技术支撑。

  二是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提升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问题的识别效率。

  激光雷达与 AI算法,可对林草植被高度、覆盖度、蓄积量进行全量分析,同时自动识别树种与年龄结构。在红树林、河口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系统可自动识别岸线变化、滩涂淤积与非法建构筑物,有效提升疑似问题发现效率。实时三维地形叠加相应红线矢量,能高精度识别违法开垦、毁林等禁止性人类活动,其对于二十五度以上陡坡的测算方式相比传统图斑坡度数据更贴合实际,有助于提高地方认同度和政策执行力。

  三是支撑城镇开发边界监测,动态掌握建设用地变化。

  激光雷达多时相比对与 AI建筑形态智能算法,使得城镇开发边界外集中建设活动、闲置土地再利用情况能够动态捕捉。高密度点云数据也为用地合理性评估和政策执行反馈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四是提升露天矿山监管和生态修复项目评估效率。

  依托激光雷达形成的三维地形模型,AI算法可自动识别露天矿山采掘面、排土场、堆场、尾矿库、加工配套设施等特征形态,对非法采矿活动进行快速甄别。多时相三维地形及地表植被数据还可支撑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阶段性评估与成效分析,服务全过程监管。

  五是估测粮食播种与撂荒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一定范围的地理气候区域内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播种、收割时间相对集中,结合激光雷达对不同植被反射率的识别能力,系统可准确判别播种面积及耕地抛荒情况。尤其是稻田插秧期平滑水面的物理特性,更易于被激光接收设备捕捉,形成对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情况的直观判断。

  以督察方式变革拥抱技术进步

  无人机让我们看得更快,激光雷达让我们看得更细,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得更准。对这三项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不仅仅是追求效率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督察模式理念的变革。客观而言,该技术体系并不能包打天下,其虽能迅捷采集分析自然数据,如违法建构筑物形态、性质等,但对于违法主体仍需督察人员开展调查;虽可以迅速形成表单统计汇总,但无法取代督察组会商机制,厘清违法问题背后的政府责任。

  运用该复合技术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破除督察干部的思维惯性和业务惰性。多年来,督察机构已习惯于各类变化图斑比对套合方式来发现问题,对无人机的运用大部分也仅限于提供清晰的航拍影像。这套方式曾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今天已不能满足督察需要。随着省级自然资源部门自查能力的不断提升,必须大胆运用新技术,开发新的督察方式。

  二是在业务上破除督察队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风险。以往督察,在人员上依赖技术支撑单位,在数据上依赖部提供的数据、图件或成果。人员素质差异、图斑是否下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督察质量,也事实上让部分督察干部产生了业务依赖心理。如果督察机构主动运用上述复合型技术体系,意味着督察机构可真正建立独立、可控的数据源,真正拥有自主感知能力,为督察从“任务执行、外部依赖”向“主动发现、自主自持”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一段时间内可满足常态化自然生态资源统一督察的需要。一方面,因该复合技术系统的“动态感知-实时分析”机制,督察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督察方式,不依赖部级层面的技术支撑而常态化地进行督察并形成成果。另一方面,该复合技术体系的对三维地形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识别的特点,不仅能够完成以往二维影像图斑核查所能完成的任务,还能扩展到前期自然资源督察尚无力涉及的问题领域,如传统图斑核查较难发现的对淘汰类、禁止类工业项目供地的问题,盗采河沙海砂问题,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或规划许可条件建设问题等。(作者单位: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上海局)


原文链接:https://www.mnr.gov.cn/dt/dc/202508/t20250813_28970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本网招聘 三农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资讯网 td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